在新文科建设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治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三大挑战:人才培养主体单一性与乡村振兴实践多元性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壁垒性与乡村治理问题综合性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标准化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差异化之间的矛盾。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经过5年探索实践,创新构建了“四方协同、五链耦合、三阶贯通”的管理硕士培养模式。 “新耕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 “新耕读”是学院的核心创新理念。学院将“耕”从传统农业生产拓展为扎根大地,将“读”从书本学习延伸至理论研习与数字赋能,培养既懂理论又通实践、既知扎根“三农”又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管理人才。这一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四方协同”中体现开放融合,在“五链耦合”中强调知行合一,在“三阶贯通”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024届研究生王钰表示:“‘新耕读’教育让我们既能在课堂上学习前沿理论,又能在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的。” 四方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破解资源供给难题 “四方协同”是育人机制。学院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打破高校单一主体格局,探索建设“田间课堂”与“云端智库”协同平台。一是构建“乡村振兴育人联盟”,与山东省农业农村部门、阿里巴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实践的场域,企业支持新技术和真实项目,科研院所提供前沿技术和专家队伍,共同建设“耕读资源池”。二是推出“课程共建”机制,学院创设“数字乡村治理”“智慧农业政策”等10门共建课程,将新的实践案例融入研究生教学。三是推行“行业导师”计划,学院聘请20余名企业高管、科研院所专家等担任产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四是共建“实践共享”平台,近4年,学院共建8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和5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生通过基地实践,为合作社设计“农产品电商直播方案”,促进其销售额增长30%。 五链耦合:创新培养体系,破解素质结构难题 “五链耦合”是培养体系。学院通过“价值引领链、学科交叉链、耕读实践链、智库服务链、国际视野链”的深度耦合,重塑学生素质结构。一是打造“价值引领链”,开发“鲁中合村并居”等15个本土案例,构建“耕读思政”教学框架。二是建立“学科交叉链”,开设“管理+农科+信息”跨学科课程群,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学习,开发的“智慧果园管理系统”在实践基地得到应用。三是创新“耕读实践链”,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开展“田间课堂”与“云上耕读”。学生带领团队开展的“一村一品”规划项目,帮助村庄打造特色品牌。四是完善“智库服务链”,将学生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已有16份师生撰写的报告获得批示。五是拓展“国际视野链”,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学院通过“五链”深度耦合,开展跨学科研究30余项,实现“耕以致用、读以明理”。 三阶贯通:创新成长路径,破解培养同质化难题 “三阶贯通”是成长路径。学校遵循“基础认知—融合实训—拓展升华”三步走模式,将能力进行“能级化”梯度跃迁。学院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基础认知阶段”重“读”强基,以核心通识课程(如“地方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构建体系,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乡村振兴政策体系。“融合实训阶段”强“耕”固能,以项目实训强化实践能力,“数字乡村治理”项目开发的管理平台在3个村庄进行实践试点。“拓展升华阶段”促“融”升“创”,通过提升性实践和出国交流达成成果转化。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院建设配套的“耕读成长档案”,开设选修模块20余个。该路径开展以来,已形成典型案例50余项,实现“知行合一”的螺旋式提高。 公共管理学院通过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深度融合。“新耕读”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条涉农高校新文科建设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学院以“新耕读”理念引领新文科建设,推动机制、体系、路径联动改革,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王秀鹃 王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