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立足国家战略与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实验中心为支撑,夯实专业基础,智构前沿技术,实现能力链式进阶,形成了“筑基融智,数生匠芯”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筑基融智,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 筑基为要。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学科交叉的数智化应用型人才。学院在培养体系设置上融合区域产业特色,构建不同的培养方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机械类、染整类专业方向结合,形成服装数字化、服装机械自动化、纺织品植物染色等“工学+工学”培养方向。与艺术类专业方向结合,形成纺织品设计、陈列设计等“工学+艺术”培养方向。与管理、营销类专业方向结合,形成服装管理、服装外贸等“工学+管理”培养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筑牢专业人才培养基石。 智构可穿。学院增设“服装智能可穿戴技术与应用”“数字服装仿真技术”“服装CAD”等核心课程与模块。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学”“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中深度融入智能化元素。将“智能版型设计”“3D虚拟试衣技术”等作为产品实践和毕业设计的核心选题。通过课程体系智能化升级、传统课程智慧赋能、前沿技术融入项目,打造数智化的课程体系与内容。数字化服装方向的毕业生岗位匹配度提升80%。 产教融合,实现能力链式进阶 学院依托“基础认知链—专项技能链—综合实战链—创新孵化链”,与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烟台明远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完成从验证到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训练,实现低阶到高阶能力递进式培养。通过企业参观、大师讲座、基础技能实训等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认知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制课程、工作坊、企业真实小项目实践等对大二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养。通过生产实习、产品开发实践等,组织大三学生分组进入合作企业的设计研发、智能生产、质量管理等不同部门,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真实问题,完成实战项目。依托校企共建的创新中心“七点创业谷”及孵化工作室,支持大四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及创业孵化。通过“四链”项目群设计,实现能力链式进阶。 数生匠芯,数智化平台与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建设数字平台。学院打造集虚拟仿真、数字设计、智能裁剪于一体的服装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与实操融合平台。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4个,开发“基于服装设计的人体静态测量虚拟实验系统”等虚拟实验项目25个,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复杂场景,再到真实环境中进行实操验证。 数据驱动教学。学院将数字技术应用到专业教学中,借助AI进行真实需求数据分析,利用Stable Diffusion(AI绘画生成工具)等将构思转化为设计图,再利用Style3D、Clo3D等软件进行虚拟产品模拟,最后借助数字画像进行评判参考。 实践淬炼匠心。学院组织传统匠人、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联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工作坊实践、技术攻关项目,融合传统工艺与数字创新,运用工程思维和数字工具解决问题,培养数智化背景下兼具工匠精神与现代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时代服装工程师。 三圈协同、四维贯通,保障人才培养效果 在主体维度,学院构建“校—企—地”三圈共同体,通过师资互聘、平台共建等机制实现要素融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开发。在培养维度,打造“四维贯通”培养链,以“纵向贯通(学段衔接)、横向融通(学科交叉)、虚实结合(理论实践融合)、内外联动(校内外资源协同)”为路径,打造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在评价维度,整合入学测评、课程考核、就业跟踪等数据,建立毕业生能力反馈机制,以破解产教“两张皮”问题。 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改革实践,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主动应对数智时代挑战、深化新工科建设的有益探索,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人才培养成效稳步提升。学生中心地位凸显,专业学习热情增强,在各类比赛中获国家奖项189项,其中一等奖19项,学生的专业课程作品水平明显提升。专业教育实力明显增强。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批国家、省级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平台7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教材2部。系列智慧课程已推广至全国300多所高校,受益学生超20万人。 “筑基融智,数生匠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服装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王秀芝 曲铭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