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星期五
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
把专业建到产业上 锻造文旅新质人才​
刘妍 李欣桐 俞迪岸 朱雨铮

  近年来,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扎根产业,探索出一条深度协同、动态适配的特色化育人路径。面对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学院始终坚持“姓湖州、兴湖州”的办学理念,主动将专业建设锚定于产业发展的脉搏之上。通过构建“五共”融合协同机制、打造“六位一体”综合育人体系、建立需求动态感知闭环、深化课程思政与产业文化互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与行业贡献度。

  产教“五共”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院深入推进“师资共引、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五共”深度产教融合机制,倾力打造育人共同体。一是合力实现师资共引。与十余家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柔性引进十几位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兼职教师,共同打造“金牌导游工作室”,全程参与入学第一课——“专业导论”课程设计与授课。二是聚力优化课程共建与人才共育。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文旅新媒体营销”“智慧景区运营”“乡村旅游调研”等8门实战型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清单(如OTA运营、文旅项目策划)无缝对接。三是发力推进资源共享。企业提供15处真实场景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并共享实训平台与企业新技术应用环境(如VR导览系统、旅游大数据平台),学院则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课题研究以及定制化员工培训等服务支持。近年来,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15项,带动企业年增效超过10%。四是全力实现价值共创。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如为南浔古镇设计的“数字导览小程序”已落地应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对接率达88%,企业反馈满意度达95%。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实战能力,成为区域文旅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

  “岗课赛证训创”六位一体:锻造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闭环

  学院创新构建“岗课赛证训创”六位一体综合育人体系,打通人才培养全链条。一是岗课精准对接。深入分析文旅产业链岗位图谱(如智慧景区管理师、民宿管家等),据此重构课程体系,确保“旅游新媒体营销”“民宿运营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二是以赛促学强技。年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专业技能竞赛超20场次,近3年,累计获国家奖项多项、省级奖项数十项,显著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操能力。三是证训融合提质。将导游资格证、研学旅行策划师、民宿管家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教学,设立“双导师制”实践学期,学生在合作实训基地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稳步提升。四是创新创业赋能。牵头举办文旅短视频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电商直播大赛,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如“非遗折扇”“紫金玉米销售数字化转型”等,其中3个项目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并实现落地运营。该闭环体系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需求感知精准锚定:建立人才培养动态优化机制

  学院构建产业需求动态感知与响应系统,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一是需求动态监测。联合政校行企多方主体筹划共建“大数据与文旅产业研究院”,实时跟踪县域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趋势。二是方案加速迭代。基于大数据分析及企业调研报告,每学期组织专家论证会,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例如,连续两年完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调研分析增设“旅游大数据分析”“康养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三是实践持续强化。增加企业实践学分占比,学生长时段实习实践全覆盖。组织学生深入莫干山民宿集群、长兴“茶文化”旅游带开展沉浸式调研,将高质量产业分析报告嵌入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优秀作品直接服务企业决策。该机制使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从75%提升至92%,学生对新业态适应能力显著提升。

  价值塑造与产业文化互嵌:厚植文旅人才职业情怀

  学院将价值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以思政引领筑牢文旅人才精神根基。一是深挖思政元素。系统梳理湖州“两山”理念发源地、红色交通站等资源,将生态文明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旅游文化导论”“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例如,在“乡村旅游开发”课程中,以“余村蝶变”为案例,剖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二是创新实践载体。年均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工坊开展“行走的思政课”48场,参与“湖州马拉松”“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志愿服务超千人次。三是浸润产业文化。开设“讲好湖州文旅故事”系列讲座,邀请湖笔非遗传承人、茶文化大师进课堂年均超10场次。通过邀请行业领军人物讲述产业奋斗史,大学生职业忠诚度与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相关成果为学院申报并获得的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提供了强力支撑。

  (刘妍 李欣桐 俞迪岸 朱雨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