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特别有爱 坚守岗位
——听,六位特岗教师的讲述
庞晓晓 陆永欢 马坤杰 张杰 李丹 黄彦绮 本报记者孔萌、梁瑞哲、张雅馨对本版亦有贡献
  ①植树节上,教师陆永欢与学生共同种下绿色希望。

  ②教师庞晓晓与专业心理教师为留守儿童减压赋能。

  ③足球场上,教师李丹与学生马欣彤并肩比心。资料图片

  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引发热烈反响。“特岗计划”2006年实施以来,累计选聘特岗教师118万人,覆盖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本期我们把版面留给这些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潜心耕耘、默默奉献的特岗教师,共同聆听他们的温暖讲述。

  ——编者

  苍茫大山中,我安了家

  庞晓晓

  2016年,我来到湖南省安化县南金乡将军完小支教,成为第一个进这座大山里教书的外省人。学校只有7个班、15名教师、1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个小女孩总喜欢在捧书学习时压腿。我后来得知,她曾经进城学了一段时间芭蕾舞,梦想当一名舞蹈家。回到山里后没有条件,但她一直坚持自学舞蹈。这个发现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每一朵小百合都有春天,教师怎能无视一个孩子的梦想?我对自己说,我要尽己所能,把孩子们带好。

  我从体育院校毕业,除了教体育,还教语文。为了把语文课上好,我想方设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开国大典》时,我跟孩子们讲,自己曾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学习《北京的春节》时,我跟孩子们讲,自己过年时也会放鞭炮、包水饺……孩子们笑说“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但是教得很好”。

  全班16个孩子里,有13个都是留守儿童。我统计了每个孩子的生日,每逢生日,我们会围在一起吃糖果、蛋糕;我还带着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跳绳、朗诵、拍照,洗衣、拖地、除草……相处的日子里,留下了无数感动的瞬间。

  2017年4月,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听说再有两个月我就要结束支教,便一致恳求:“孩子读了3年书,换了7个老师,你无论如何都要留下来。”我很犹豫,但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直接回了句:“好!”

  那年5月,我参加了安化县教师招考。考完后,我往学校赶,在山路上与一辆迎面而来的面包车相撞,连人带车掉下10米高的山崖,被紧急送进医院治疗。半个月后,当我出现在学校时,全校孩子都围上来:“老师,我们想到山外去找你,但是不识路。”“老师,我们做梦都在找你,但是梦了一夜都找不到。”学生流泪了,我也流泪了。我说,我一定不会离开你们。

  我不仅没离开,还在这里成了家。我的妻子也是乡村教师,我们在教学交流中相识,携手在大山深处从教。

  这些年,我走访了每一户学生家庭。有的学生家在河边,有的在田间,有的在山腰,有的在山脚。家长们说,孩子就是全家的盼头,就指望孩子有出息,就指望学校有好老师。他们的话,更让我和妻子珍视乡村教师这份职业。

  2019年春季开学,我兼任学校教务主任,立足儿童视角,力求打造“好课堂”,根据教情开展校本研修、师徒结对等培训活动,帮助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我还承担了心理医生、村级便民服务员、水电工等工作,为了让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022年,上级组织想把我和妻子调到条件更好的平台任教,可我仍旧选择留任将军完小。在这茫茫大山里,从学校通往县城的路有600多个盘山弯道,我只希望在我的努力下,将军完小孩子们的人生可以少些弯道。

  在苍茫的大山中,我正引领着乡村孩子向前走,我有我的骄傲,有我的自豪。

  (作者系湖南省安化县南金乡将军完小校长,曾获“全国优秀特岗教师”荣誉称号)

  有最纯粹的热爱,怎会后悔

  陆永欢

  2015年秋,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的山路被雨水浸得泥泞。23岁的我背着半人高的行李,站在册亨县丫他镇民族中心小学斑驳的教学楼前,望着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我在心里默念:“一定要在这里为孩子们点亮希望。”

  我接手的班级里大半是留守儿童。第一堂课,我没讲新课,而是蹲在地上陪孩子们跳皮筋,讲自己的童年故事,快速熟悉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我发现有个叫小刚(化名)的男孩连续两天没来上课。

  那个周末,我和辅导员老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大山。小刚家的房屋昏暗潮湿,三个月丧母、父亲常年生病在外让他患上了轻微自闭症。“我陪你读书好不好?”我蹲下来,把课本摊在他面前。此后半年,我每天放学后留半小时帮他补课,在他发烧时陪着去卫生院,用温水一点点喂药。当小刚第一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时,我在讲台后偷偷红了眼眶。那一刻,我知道孩子的心光亮了。

  2018年,学校推荐我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了学队会流程,我有空便到县城学校“取经”,笔记本上记满了老辅导员的叮嘱。第一次组织大队委竞选,队员小培(化名)因管不好纪律哭着来找我,我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带着孩子们围坐成圈开“换位思考会”。两年后,韦婷、余永珍两名队员荣获了“贵州省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学校少先队连续三年获评全县优秀大队,2019年更是摘得“贵州省优秀少先大队”称号。在沉甸甸的荣誉面前,我看着孩子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突然领悟:所谓“辅导”,就是陪着孩子一起跌跌撞撞地长大。

  2022年,30岁的我被任命为副校长,分管教学与德育。身份变了,我的习惯没变:每天还是早早来到学校,站在门口迎接孩子;放学后检查每间教室的门窗,确保最后一名学生安全离开。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牵头“师徒结对”磨课;针对留守儿童挑食问题,开展“光盘打卡”活动,把不爱吃的青菜夹到碗里跟学生比赛。

  十年里,我的抽屉里堆满了从州级到镇级的荣誉证书,我总说:“是孩子们推着我成长。”有次记者问我:“在乡镇待十年,后悔吗?”我望向教学楼前,五星红旗下孩子们正在敬礼——“你看,这里有最纯粹的热爱,我怎么会后悔?”

  从23岁到33岁,我把十年青春种在了丫他镇的土地上。去年教师节,我收到小刚寄来的一张照片:他站在讲台上,背后的PPT写着“我的老师”。我把照片贴在办公桌旁,旁边写着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而这团火,永远在大山深处燃烧。”

  (作者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民族中心小学副校长)

  这片土地给予我丰厚馈赠

  马坤杰

  2021年,当我作为特岗教师第一次走进这所堤畔校园时,未曾想到这片土地将给予我如此丰厚的成长馈赠。

  刚入职的我总是热衷于追求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教学设计,认为只要我备好知识点、讲清重难点、上好一堂课,学生们便能成才,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反而和我的预期愈行愈远。老校长教导我,备课不能只备课本,一定要备学情,不仅要了解每名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熟悉他们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这样才能教会一名学生,带好一个班级,影响一个家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小智(化名)的学生,他总是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同学们见他都绕道走,批评教育效果不明显。通过家访,我找到了根源:小智是单亲留守儿童,跟随爷爷生活,家里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孩子的世界是成人世界的投影,他只是在复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后,我展开与小智爷爷的漫长沟通过程:每天接送小智时面谈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同时,我让他负责班级营养餐的发放,为他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慢慢地,小智的笑容多了,与人相处融洽起来。

  除此之外,村中还有一些特殊孩子需要格外呵护。多重残疾的小雨(化名)无法到校上课,我就送教上门,教她认字算数,给她家人介绍国家的特殊教育政策。她的家人最初将我拒之门外,后来流着泪对我说“好久没有人这样陪我们聊天了”。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

  刚和学生接触时,我发现他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学完全不感兴趣,于是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教学几何图形时,我带学生们去测量篮球场的周长、计算菜地的面积;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们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制作成统计图表;讲解体积概念时,我们一起计算门口的玉米网能装多少粮食……原本枯燥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主动帮助家长计算农药用量,有的学生甚至能帮家长估算家里小麦的产量。

  为了给乡村孩子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我和同事们努力开足、开全课程,让科学课、计算机课、劳动课不再是课表上的“摆设”。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冬至包饺子、中秋节做冰皮月饼……不仅能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让许多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温暖。

  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大堤旁的一盏“明灯”,用青春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

  (作者系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荆隆宫镇三姓庄小学教师)

  忘不掉孩子眼里的光

  张杰

  2009年9月,作为山西省首批特岗教师,我被分配到临县曲峪镇中学任教。十几年来,我和妻子携手并肩扎根基层,最难的时候也曾想过放弃,但看到身边的这群孩子,就觉得再多困难也抵不过山里孩子对学习的渴望。于是,我们俩彼此鼓励,努力坚持了下来。我每年都会坚持走访全班每个学生的家庭,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在班上,我不苟言笑,学生们比较敬重我;我的妻子性格开朗,和孩子们无话不谈、打成一片。每当我批评完一名学生,我的妻子就会去耐心安抚,给孩子讲老师的良苦用心。经过共同努力,孩子们愈发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我们带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小棋(化名)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被寄养在远房婶婶家。了解到情况后,我们就经常带他吃住、为他补习,不断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小棋说,之所以选择师范院校,就是希望以后像我们一样,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今年,小棋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教师,并在暑假时来看望我们。看着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男孩自信而坚定地畅谈着自己的就业规划,我们欣慰不已。

  看着自己的学生一步步成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爱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爱,因为教育,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光明。

  2015年,我前往临县三中工作,主动请缨成为班主任。当时,班里有五分之四的学生来自乡村,留守比例很大,一到周末,就有住得远的学生为节省交通费而选择留宿学校。我担心孩子们无人照顾,就带着他们一起吃饭,给他们补充营养;我还会在休息时,护送那些独自乘坐班车的学生到长途汽车站。可以说,我们完全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020年上半年,我前往临县四中担任教学副校长。在校长的支持下,我们建起一间心理研究室,辅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常规教学。2022年3月,我被任命为临县临泉镇柏树沟九年制学校校长。

  从教师到校长,我始终忘不掉的,是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眼里那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光。无论身份如何变换,默默耕耘、潜心育人的初心永远不变。

  (作者系山西省临县临泉镇柏树沟九年制学校校长,曾获“全国优秀特岗教师”“2020年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只要孩子需要,我一直都在

  李丹

  回首乡村从教的11年,我的初心融在了早出晚归的脚步里,融在了孩子愈见自信的眼神里。

  2014年,师范院校毕业后,我报考了特岗教师,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的一所村小——八一小学任教。我家在汤池镇,学校在大兴镇东方红村,两地没有直达车,每天上下班得走“U”形路线。天还没亮,我得先乘客车到镇上,再等顺路的老乡载我去村校。单程25公里,往返一趟就要花4个小时。

  八一小学地处嫩江与托力河交汇地段,四周环水,历史上曾多次因围堤决口而被洪水吞没。水浅时坐大马力拖拉机蹚水,得抓紧侧箱板;水深时就坐摆渡船走临时水路。2020年,女儿到入学年龄,亲友劝我送她去城里。但我想,若我都不信任乡村学校,家长怎会信任?于是,我牵着女儿踏上“U”形通勤路。一次渡船颠簸,女儿吓得紧搂我脖子,却仰头说:“妈妈,我不怕!我以后也要当老师!”

  我的包里总装着两样东西:随时记录教学反思的笔记本和奖励学生的小奖品。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走进课堂,当我用一口流利英语进行自我介绍时,孩子们都露出惊讶、崇拜、羡慕的眼神,这个场景让我久久无法平静。我问自己:“我的到来能改变什么?”那就从让学生爱上英语课堂开始吧。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我就一遍一遍地示范领读;没有语言环境,我就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有了,课堂活跃了,学生自信了,我的计划初见成效,暗自高兴的同时我也自信了许多。

  为了激励学生,我设计了多种评价和奖励机制。为此,我把自己的工资规划成了许多份,无论日子过得多紧,也把其中的一份留给孩子们。11年来,我累计发放的小奖品已有两万三千余件,每个我教过的学生都多次得到过我的小奖品。我的英语课,也成了学生们每天最期待的课堂。我的女儿常骄傲地对同学说,“我妈妈能让所有小朋友爱上学习”。

  2022年,我调到中心学校教研室工作,并且继续在八一小学任教。当得知阿拉新教学点没有英语教师时,我主动申请走教。每周有4天,我要往返于中心学校和两所村小之间,25公里的路程,风雨无阻。村里没有心理健康教师,我就主动兼职。为了更专业,我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在市级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还加入了县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要教孩子成为阳光、坚强的人。

  11年来,和我一起分配来的教师陆续离开了村小,但每当我想起孩子们用英语跟我问好时的笑脸、家长拉着我的手说“李老师您可别走”时,我就不能走。今年开学,我们村小面临生源减少、可能撤并的情况,一个男孩攥着衣角问我“会教到毕业吗”。我蹲下身,平视着他的眼睛说:“只要你们需要,老师一直都在。”因为我知道,乡村教育大有希望,教师的坚守就是光!

  (作者系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教师)

  班级成了一个暖融融的家

  黄彦绮

  2009年,怀揣对教育的热切憧憬,我作为特岗教师入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金华乡中学。

  初到学校,面对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充满怯意的学生,我每天带学生在早读时哼唱英文歌曲,用旋律激活语感;把拗口语法编成顺口溜,让课堂书声琅琅。我努力让英语“活”起来,在情景模拟中与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英语对话,帮学生从紧张忘词走向自信表达。三年半后,我调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在教学研究上,我深耕不辍。担任英语教研组组长8年间,我快速成长,多次承担校、县、市级示范课和研究课。每一次备课都是自我蜕变,每一次磨课都是自我超越。务实与勤勉让我收获诸多荣誉,先后获白山市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十佳”、白山市中小学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精英”、白山市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工作之余,我大量阅读。2024年,我加入吉林省新时代赵春艳名师工作室。

  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我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与老教师研讨、和青年教师结对分享经验,围绕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我的结对教师单文颖获评白山市教学新秀。因教研成果突出,我被评为吉林省科研骨干教师。

  16年特岗教师之旅,我始终站在班主任岗位上。我清楚,育人的关键是走进学生内心。我坚信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和成长需求。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我用“心灵对话本”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困惑,给予理解和鼓励;定期组织“班级分享会”,让大家在倾听与共情中互相启发。平时我也特别留意学生的情绪,师生、生生间情感联结深厚,班级成了一个暖融融的家。扎实而丰富的育人实践,让我今年在白山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中荣获初中组特等奖。

  教育于我,早已超越职业,成为“灵魂唤醒灵魂”的美好旅程。

  (作者系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

  (本报记者孔萌、梁瑞哲、张雅馨对本版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