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星期四
今天,我们这样礼赞教师
统稿:本报记者 梁昱娟 采写:本报记者 王志鹏 周仕敏 阿妮尔 徐德明 通讯员 杨潇 冯杨 王晓燕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双堠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庆祝教师节。王彦冰 摄(新华社发)

  扫码观看

  相关视频

  本报综合消息 金秋九月,师恩如海。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向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祝福。从安徽马鞍山耄耋教师叶连平赠鞭寄语的薪火相传到广西“我和我的老师”育人故事的感人分享,从江苏南京“苏超”赛场数万人对教师的深情礼赞到天津蓟州山区校园灾后的众志成城、快速重生,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教鞭传薪火

  九旬师者赠鞭明志

  9月6日,周六。这天早晨,安徽省马鞍山市近千名师生陆续奔赴红星中学大礼堂,参加一场特殊的工作站启动仪式,为98岁的叶连平送上生日祝福。

  叶连平是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叶连平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2000年,他利用自家房子创办该县最早的家庭课堂,2010年发展壮大为“卜陈未成年人之家”,25年来惠及2000余名乡村儿童。2012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起成立“叶连平奖学金”,累计发放50余万元,奖励资助460余名学生。

  台上,坐在轮椅上的叶连平从司仪手中拿过一根新教鞭,郑重地递给红星中学新入职教师徐莲馨,嘱咐道:“祝您在工作中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弯身接过教鞭的那一刻,徐莲馨哽咽地大声说:“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接过教鞭,就是接过责任与担当。另一名教师接过教鞭时,深情地说:“向叶老学习,您是我们的榜样。”

  台下,掌声轰鸣,经久不息。

  讲台述仁爱

  育人故事诠释初心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9月6日上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弘扬教育家精神,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在南宁举行。

  活动中,7名来自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师代表依次登台,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实的细节,讲述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点点滴滴。

  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曾湄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曾湄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积极构建教育、康复和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助力特殊孩子圆大学梦,2025年就有18名孩子走进大学校园。

  “燕窝火龙果”专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欧善生在台上展示他的甜蜜事业。2014年,欧善生主动报名成为宁明县明江镇科技特派员,发动当地村民开展产业转型。渐渐地,当地火龙果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火龙果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果”。如今,他还推动农业技术、火龙果种植技术走出广西,走进东盟。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生刘春燕说:“听了老师们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和鼓舞。我要向老师们学习,用爱心、耐心、责任心陪伴学生成长,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绿茵献敬意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金陵文脉润桃李,苏超绿茵竞风流”……9月6日晚,在“苏超”联赛江苏南京对阵徐州比赛现场,一条条巨幅标语烘托出赛场不同以往的“特殊”氛围。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场6万余名观众在观赛同时,也以热烈的欢呼和掌声向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送上诚挚的祝福。

  当晚,20名来自高校、中小学的名特优教师代表及国家级教练受邀于主席台观赛,400名优秀教师代表组成方阵齐聚赛场。比赛间隙,全场6万余名观众高声齐唱《天空中最亮的星》,手机灯光汇成点点星光,向广大教师致敬。

  “教师节即将到来,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辛勤耕耘的教师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赛场上的欢呼,正是这座城市献给教育工作者最热烈的掌声。”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场仪式不仅是对教师个体的尊重,更传递出社会对‘传道授业’这份事业的重视。”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董莎萌说,“今后,我会带着这份热血与敬意,在农业生物安全领域的‘绿茵场’上继续冲锋。”

  危难显担当

  守护校园书声琅琅

  新学期,学生们如期报到。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天津蓟州区下营中学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上,教师们谈起了暴雨倾盆的7月——围墙倒塌,操场被淹。面对灾难,这群大山深处的教师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我们在,校园就在!

  7月28日清晨,暴雨如瀑,山洪倾泻。校长王宝江第一时间赶到学校,一边电话联系区教育局紧急求援,一边现场排兵布阵,喉咙沙哑仍不停歇。

  “别慌,我们马上协调!”电话那头,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国栋,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徐连旺冒雨踏泥而来。此后30天,他们多次现场办公,用一句句“再加把劲”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讲台上站了40年的天津市劳动模范任月荣已年过古稀,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当听到“讲台被埋”后,她不顾一切从家里赶到学校,跪在泥水里徒手掏下水道,指甲缝里嵌满黑泥:“不能让娃娃们没地方读书!”

  教师节座谈会结束,王宝江望向窗外的操场,声音坚定:“教育家精神不是标语,是泥水里伸出的那一双双手,是黑夜里亮着的那一盏盏灯。洪水可以冲倒围墙,却冲不垮我们肩上的担当。”

  (统稿:本报记者 梁昱娟 采写:本报记者 王志鹏 周仕敏 阿妮尔 徐德明 通讯员 杨潇 冯杨 王晓燕)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