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通识教育学院
党建引领五育融合 谱写人才培养新篇
王晓强 王君涛 符雅诺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通识教育学院党委深入贯彻“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秉持“政治建院、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内涵式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各学科特色,构建起“以德铸魂、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润心、以劳力行”的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厚植教育底色,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五育融合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路径。

  以德铸魂

  加强思政引领,坚持立德树人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在组织结构优化上,学院党委以学科为单位精准建设党支部,推动教研室与党支部深度融合,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教师跟进”的工作格局,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让党支部成为学科建设中的坚强战斗堡垒,凝聚起团结协作的强大合力。

  强化理论武装是学院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学院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体系,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明德文化概论”必修课程,常态化开展“明德大讲堂”等学术活动。与延安革命纪念馆等20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红色沃土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精神养分。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定期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大会,选树宣传师德典型;开展全员参与的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质量;落实“五个一”(读一本好书、讲一次示范课、写一篇文章、报一项课题、做一次公益)青年教师导师制,全方位强化教师综合素养。近年来,集体和个人在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及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等评选中获得13项荣誉,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智启真

  激活创新动能,培育实践能力

  学院党委将智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摆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育。教师党员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带头投身教学科研创新,着力强化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院构建起以核心课程为根基、以选修课程为拓展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内容涵盖人文、社科、自然、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凸显数智赋能教学改革,助力学生搭建系统化知识框架。为营造优良学风,学院持续开展学业帮扶、优秀笔记评选等活动,以学风建设激活人才培养动能。

  竞赛是学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院精心打造数学、物理两大竞赛平台,创新性构建“课堂教学打牢基础、课外活动培养兴趣、专题培训提升能力、专项竞赛激发创新”的“四位一体”竞赛育人体系。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际一等奖2项、国际二等奖11项、国际三等奖34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7项、省级奖项157项,获奖数量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连续5年获得陕西赛区优秀组织工作奖;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6项,创新活力在赛场之上充分彰显。

  以体强身

  锤炼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

  学院党委秉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打造“以身体素质提升为基础、以运动技能掌握为支撑、以锻炼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塑造健全人格为核心”的体育教学体系。

  学院开设“太极拳”“传统武术”等22个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专项课程,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和陕西省各类大学生体育赛事。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体育文化节活动,开展冬季马拉松、趣味性体育活动等群众性阳光体育赛事,展现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学院构建“1+X”拓展型选修课程体系,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开设“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助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近3年,学院在国家、省级各类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7项、省级奖项45项;学院师生在陕西省高校以美润心艺术疗愈优秀作品展演等比赛中,获得省级特等奖3项、金奖3项,并获得陕西省高校艺术心理育人优秀案例特等奖。

  以美润心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艺术素养

  学院党委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作为育人导向,构建“课程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创新“1+5+X”美育课程体系:“1”即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即文史类、国学类、艺术类、应用实践类及哲学与思辨类通识选修课程;“X”即“艺术疗愈”“正念瑜伽”等新型课程,共计193门,满足学生多元化审美需求。

  文化艺术节的“一展一演一体验”品牌活动成为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一展”即展示学生书法、山水画等作品,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艺术成果,帮助学生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一演”即通过演绎历史人物与经典作品,激发情感共鸣,形成价值认同;“一体验”即通过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工艺中的匠心精神。学院依托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展“艺术工作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营造“明德尚美,创新至善”的校园文化氛围。近3年,学院在省级及以上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奖103项,并获得全国高校美育教学优异成果奖及“全国高校美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文化自信在美育实践中不断增强。

  以劳力行

  强化实干担当,逐步实现知行合一

  学院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创新劳动教育体系,以制度为保障,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

  学院开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布局“五个相结合”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劳模进校园”、志愿服务及特色实践相结合,确保知识体系化和能力培养常态化。在实践载体建设方面,学院建立“双基地”支撑体系,设立校内劳动实践场所,拓展劳模引领的校外教育基地,实施分年级、分专业、分专题的7项专项实践活动,并配发《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评价手册》,进行过程记录与评估。

  学院举办“专业赋能劳动,实践创造价值”劳动技能成果大赛,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入劳动实践,打通“基地+专业+劳动教育”通道。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成果获得陕西省优秀实践案例等多项荣誉,大学生通过多样化实践场景的历练,让实干担当的劳动品质从认知层面逐步转化为行动自觉,实现从“知”到“行”的有力提升。

  (王晓强 王君涛 符雅诺)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