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兼具传统性、延续性与活态性。近年来,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以“守正创新”为遵循,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深耕海外实习基地建设,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发展。 守正:赓续文化根脉,筑牢教学传承根基 守正是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的核心,关键在于坚守文化主体性、恪守技术规律,学院将这一理念贯穿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全过程。 学院作为国内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重要阵地,长期致力于岭南武术的研究与传承,开设“中国武术史”“武术概论”“岭南武术专项训练”“岭南武术文化研究”等核心课程,构建起“理论+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岭南武术拳种多样,技术风格上讲究“桥法多变、扎马稳固,吸蓄闭气、呼气发声,以声助威、气势雄浑,少于跳跃、轻于起腿,技击动作朴实无华、攻防讲究实用”,文化特色上彰显“兼容并蓄之风、刚猛之气、融会之举、开拓之貌及务实之性”。在“岭南武术专项训练”课程中,教师针对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代表性拳种,拆解技术细节,让学生精准掌握核心技法;“岭南武术文化研究”课程则结合岭南历史发展脉络,解读武术与地域精神的共生关系,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 学院组建教研团队,依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岭南文化项目“中国岭南武术文化海外传播史研究”,系统梳理岭南武术技术体系,通过动作拆解、高清影像记录、技术图谱绘制等方式,提炼洪拳“刚劲有力”、咏春拳“以巧制胜”的技术规律,并将其融入实训教学。同时,定期举办“武术比赛”,以赛促学、以研促教,确保岭南武术技术在代际传承中不脱轨、不变形,始终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特质。 创新:拓展实践场域,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 创新是岭南武术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学院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局限,以马来西亚海外实习基地为支点,构建岭南武术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针对东南亚武术文化交流需求,学院与马来西亚吉隆坡武术协会、槟州武术龙狮总会、柔佛州武术总会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当地设立“岭南武术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是学院落实“国际化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每年选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赴当地开展实习,实习内容围绕“技术教学、文化传播、赛事服务”展开:为当地中小学及武术社团开设洪拳、咏春拳等系统课程,手把手传授技术要领;参与马来西亚“国际武术节”“华人文化节”等活动,通过现场展演让当地民众感受岭南武术“刚猛务实”的文化特质;实习教育将技术规范与岭南文化有机结合,适配当地教学需求,不仅为学院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实践课堂”,让他们在海外教学中深化对岭南武术的理解,成为岭南武术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者,也让岭南武术在国际舞台上持续焕发生机。 赋能:以学术会议为纽带,探索传承创新路径 为整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推动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创新,学院于2025年8月29日至30日举办“云联武韵,智创未来:新时代武术国际交流与创新发展学术会议”,这是学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东盟体育联盟”平台把科研项目深化实践成果的重要举措。会议既聚焦岭南武术非遗保护,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留存拳种技术、联动校园社区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也结合学院课程实践交流武术专业育人模式,探索“传统武术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武术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新路径;既以马来西亚海外基地为案例,分享“技术标准化+文化本土化”的国际传播经验,为中华武术“走出去”提供可复制方案,也探讨岭南武术如何依托赛事、培训、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品牌,联动文旅产业实现“传承+发展”双赢。同时,会议聚焦武术运动生物力学、训练科学等领域,交流新的研究成果,探索通过科学训练提升技术水平、利用短视频与VR技术创新传播形式的方法;设置“武术技术展演”环节,现场展示洪拳、咏春拳等岭南拳种与马来西亚传统武术的特色技法,以技术交流坚定文化自信。会议邀请全球多个国家的体育院校专家、武术协会代表及国内学者参会,为国内外武术教育工作者搭建对话的桥梁,通过理念碰撞与经验共享,为岭南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与国际传播注入新动能。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守正创新”为原则,一方面深化课程建设,完善教研体系;另一方面优化马来西亚海外实习基地运营,探索与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可能性,同时以举办学术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岭南武术教育创新,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刘存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