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5-09-07 星期日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深耕红色沃土 筑牢育人根基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田修胜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本土红色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紧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系统化设计、协同化推进、特色化创新为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依托湘西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基金支持下,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方案,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为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衔接难题,学院始终以学生成长规律为遵循,构建“分学段递进、全链条贯通”的育人目标体系。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明确各学段核心培养方向:小学阶段以红色故事方式启蒙学生认知,初中阶段结合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中阶段深化理论认知,大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着力培育学生“爱国、乐观、求知、创新、担当、感恩、奋斗”7种品质。

  为实现育人目标,学院牵头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打破学段壁垒,共同开发衔接性课程资源。围绕“学习袁隆平、做一粒好种子”等主题,整合本土红色元素,设计覆盖全学段的课程模块,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中既有所获又各有侧重。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

  以资源共享传承本土红色文化

  为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分散、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学院以本土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资源支撑体系,让优质思政资源跨学段流动、全链条赋能。在教材建设上,分学段编写出版《怀化红色文化读本》《和文化十讲》等教材,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精准滴灌”。在课程开发上,推动本土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组织不同学段的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同课异构”,通过磨课赛课、教学研修、实践研修等方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8000人次。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建设多样化教学实践载体,深度挖掘怀化独特的思政资源,探索“课堂教学实践”“‘第二课堂’校园实践”“社会调研实践”三者结合的教改模式。学院推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线上研学平台”,编写《怀化市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教学参考读物,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开发“云端思政”资源库,实现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种资源跨学段共享,推行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1+1结对计划”,建立“高校示范+学段协同+学校推进”三级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工作机制。

  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效能

  学院积极构建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效能。学院联合相关部门组建怀化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统筹区域内思政教育资源,为一体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与多所中小学组建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双向赋能、互利共赢”。

  在各方合作交流中,学院利用“国培计划”等精准培训送学,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奠定坚实基础;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活动,围绕思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教研,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与共建学校申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等项目,荣获省级教学奖励。

  育人体系创新硕果累累

  学院深耕红色文化,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抽样满意率达95.8%,先后有省内多所高校来校学习调研,相关成果在吉首大学、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推广。

  教研团队累计立项各级课题4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发表相关论文53篇,出版著作13部;“做一粒好种子——讲好隆平故事厚植种子文化”思政大讲堂覆盖怀化市95万大中小学生。打造“我的安江行”等红色研学品牌,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等主题研学活动,创编《通道转兵》等红色文艺精品,组建“红星微宣讲团”等宣讲团队,构建起“课内外联动、UGS协同育人”矩阵,品牌活动育人成果深度彰显。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根脉,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育人体系、创新育人方法,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田修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