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改风采
2025-09-07 星期日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创建“TA型”敏捷模式 培养卓越工程师
刘纯平 黄河 赵雷 俞莉莹

  在制造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中枢,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立足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依托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大课题“产教融合的信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T型”人才模型,创新构建以“快迭代、重实战、敏创新”为内核的“TA型”(T—shaped with Agile capability)敏捷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打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业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OBE理念引领:创建“TA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坚持以OBE理念为指引,以产业需求与能力输出为目标,以始为终,敏捷先行。深入调研华为、同元软控等领军企业的实际技术瓶颈与人才标准,精准界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交叉素养与敏捷特质,形成以“深耕、广拓、敏捷”为三大支柱的“TA型”人才模型。在此基础上,学院实施“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机制:以毕业能力要求为起点,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全流程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深耕”强调硬核专业能力培养,将MWORKS、昇腾AI等国产工业软件平台深度融入教学;“广拓”注重跨学科系统思维培养,借助“工程与学科交叉双问题池”驱动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敏捷”则聚焦应对产业快速变化的动态能力,构建以快速学习、持续迭代和协同共创为核心的响应体系。

  快迭代机制:动态优化课程体系,破解教学滞后难题

  针对传统课程滞后于技术演进的痛点,学院以“双问题池”为引擎——从产业一线提炼“工程问题池”和从学科前沿凝练“交叉问题池”,重塑“通用基础→专业核心→交叉应用→前沿创新”4层金字塔课程结构,实现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课程更新机制实现重要突破:借助“微课程+项目包”模块化设计,将原来2—3年的迭代周期压缩至6个月,确保国产工业软件技术栈与行业标准迅速进入课堂,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前沿同频共振。

  重实战导向:构建产科教融合新生态,锤炼卓越工程能力

  为破解工程教育“能力虚化”难题,学院构建“四阶递进”实战教学体系:从基础验证、模块开发、系统集成到产业转化,模拟工业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学生工程能力的阶梯式跃升。依托“苏州大学IT校企联盟”和“数智创中心”,学院将华为、同元等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流程和技术平台嵌入教学全流程。校企共建“工业软件技术货架”与国产软件虚拟实验平台,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自主工具链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做—创”闭环能力转化。

  敏创新机制:“三个课堂”融通与数据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学院系统构建“三个课堂”融通开源创新生态:“第一课堂”以探究式教学启发创新思维;“第二课堂”依托“数智创中心”实现“0到1”原型孵化;“第三课堂”通过校企“双导师”与产业命题攻关,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前沿课题,激发跨界融合与自主探索能力。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学院建立多维度能力评价体系,整合CCF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开源贡献与项目实践等多源数据,生成学生“动态能力画像”,形成“评价—反馈—迭代”敏捷闭环,为教学优化提供持续数据支撑。

  成果丰硕: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实现双突破

  经过多年的扎实实践,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TA型”敏捷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近5年,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别奖项40余项、省部级奖项35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学生入职华为、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并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目前,学院已成为聚焦大型工业软件的国家级别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双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42门国产工业软件替代课程和4个产教融合微专业,有力支撑苏州“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与国产软件生态发展。相关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软件人才培养“苏州模式”。

  立足新起点,学院将以更快迭代、更强实战、更优融合为目标,持续深化“TA型”敏捷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发展输送更多能为国铸器的卓越工程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而持久的“苏大力量”。

  (刘纯平 黄河 赵雷 俞莉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