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新技术替代旧岗位、新需求创造新能力”成为常态,财经高校专业建设如何跟上产业脚步?江西财经大学以“知识融汇、跨域融合、数智融通”为改革密钥,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3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二;37个江西省四星级以上专业,占比居全省前列。这份成绩背后,是学校对专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探索。 知识融汇:筑“三维底座”,破专业“旧围墙” “学会计,既要算得清账,还得用Python分析数据!”江西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学生道出了“知识融汇”的变革力量。学校以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根基,搭建“三三制”学科生态,让专业不再“单打独斗”:数智类集群(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筑牢技术基石,为各专业注入“数字基因”;经管类集群(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做强财经主干,守住专业“核心优势”;文法类集群(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涵养育人价值,赋予学生“人文底色”,学科体系从“单一纵深”转向“多维互联”。 三大学科集群协同发力,催生出系列“破界”举措:在江西省率先立项智慧财税等7个跨学科交叉专业,开设“工商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推行“弹性学分制”,实行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分互认;设立金融学等20个辅修专业、国际传播与品牌推广等9个微专业,形成“主修+辅修/微专业”交叉培养路径;经济学等3个高层次实验班实施“一生一策”导师制,让学生按需定制成长路线,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跨域融合:通“三界壁垒”,促专业“联社会” “专业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园,对接地方需求、链接产业前沿、对标国际标准,让培养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有潜力’。”江西财经大学校长邓辉道出了学校“跨域融合”改革的核心逻辑。学校始终将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紧密结合,着力打通“校地、校企、校校”“三界壁垒”。 校地协同方面,紧扣江西“1269”行动计划,近5年撤销26个“老剩旧”专业,新增数字经济等10个地方急需“新特优”专业,实现专业结构的绿色集成。同时,在深圳、赣州等地设置4个研究院,探索当地急需专业的“2+2”“3+1”(学年)培养模式,助力地方发展。 产教融合层面,构建“行业共同体+产业学院+实验班”协同育人体系:牵头成立3个全国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2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开设10余个产教融合实验班。通过“四协同”(协同定方案、建课程、育师资、评质量)、“五共建”(共建实验室、基地、教材、科研平台、就业渠道)专业建设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 “四链”融合,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干中学”“学中干”。 国际合作层面,与瑞典达拉那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合作举办数字经济专业,获批江西首个教育部门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格里菲斯数智学院,与20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了一批兼具“中国底色”与“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30%以上的毕业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数智融通:赋“数字动能”,让专业“焕新颜” “以前学经济学靠黑板推导,现在用智能体能直观看数据变化!” 这是江西财经大学“数智融通”改革的生动写照。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学校主动应变,构建了“1+3+N→100”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1门人工智能公共课、3门智慧课程示范课、N门人工智能融通课、100门知识图谱辅助课,全面推动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传统财经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数智化专业占比已超60%。 同时,积极打造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建设1个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门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2个教育部门虚拟教研室、5个江西虚拟教研室、1个江西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服务平台等数字化教学平台,让学生模拟“跨境电商”“金融风控”等真实场景,能力训练更实更硬。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人脑+智脑”智能化教学、“实验+仿真”融合式教学,构建“师—生—智”三元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站在新的起点,江西财经大学发布了《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十大行动(2025—2035年)》,描绘了下一个10年人才自主培养的蓝图。学校将继续以“三融驱动”为核心,深化学科交叉、拓展实践场景、革新教学模式,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江财智慧”。 (邓辉 万建香 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