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
|
吉林外国语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从1995年到2025年,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一步跨越都浸透着教育者的赤诚,全体吉林外国语大学人用热血与坚守,在白山松水间奏响“责任倾注教育、矢志为国办学”的乐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 1992年,学校创始人察觉祖国对外开放的迫切需求——许多涉外人员懂外语不懂专业、懂专业不懂外语。“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念头由此而生。 1995年9月,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正式成立,首批学生在简陋教室开启追梦之旅。 30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历经3次搬迁、3次更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1999年,更名为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开启全日制专科学历教育; 2003年,更名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实现从非学历教育到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转身; 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首所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2018年,正式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年,学校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A类建设高校; 2024年,学校被确定为博士学位“A+”计划培育单位; 202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如今的吉林外国语大学早已褪去青涩:70.3万平方米校园里,欧式古典建筑与现代教学楼交相辉映,35万平方米建筑群中,49个本科专业、21个外语语种落地生根,是东北地区语种较齐全的高校。1.3万名学子在此逐梦,其中包括研究生1400余名,留学生300余名。 立德树人铸魂脉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塑造。为此,学校构建特色育人体系,其成果“民办高校构建‘德育为首’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核两翼六维六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走进课堂,《理解当代中国》教材实现语种全覆盖,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语言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学校建成全国民办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第二批吉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筑牢思政教育理论根基;“大学生养成教育社会实践”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课”,育人触角从课堂延伸至社会。 “地球村”是学校亮眼的育人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浓缩40多个国家文化元素。学生在西班牙广场练西班牙语,在日本茶室体验茶道,在非洲部落感悟民俗,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志愿服务是另一张名片。学校成立志愿服务管理学院,被授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人人都是志愿者”成为校园风尚,学生走进社区、深入乡村,用知识服务社会。 这种担当精神让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4名毕业生进入外交部门工作,200多名毕业生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翻译工作,一批学子进入国际组织和世界500强企业,生动展现了“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培养质量。 特色发展立标杆 作为吉林省仅有的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犹如一张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的“蓝图”。49个本科专业中,21个外语语种对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德语、法语专业为吉林省较早开办,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10个专业为省内仅有的设置。 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让学校成为东北地区培养外语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探索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既精通语言又掌握专业技能。 围绕外国语言文学核心学科,学校构建了“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国际组织”等“涉外大语言学科集群”,12个硕士点(含3个一级学科点)的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在服务吉林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学校也主动作为:实施“翻译吉林”工程,全力服务“翻译吉林、传播吉林、唱响吉林”;联合科大讯飞共建“多语种翻译+人工智能、语言大数据实验室”,为一汽、中车建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助力高端制造业“走出去”;深度开展东北亚五国地方志翻译、舆情分析和咨政服务,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加入“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11个国际大学联盟,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每年有800余名学生出国深造,300余名留学生到校学习,88名专兼职外籍教师在校任教,50%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非通用语种教师均有海外经历。30多位中外大使走进“大使讲坛”,亚欧教育论坛、第十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等国际会议相继举办,让学校成为展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 治校兴学有良方 30年的跨越式发展,吉林外国语大学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这些经验既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守公益初心,锚定非营利方向—— 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这是学校的办学初心,也是立校之本。2006年,通过司法公证,学校将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办学积累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学校也将公益性写入章程,2010年承担国家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任务。2013年,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并担任主席单位。 科学顶层设计,绘就发展蓝图—— 办学之初,学校立足全局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了系统的办学思想、理念和目标: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不照搬国际、不效仿公立,以需求为导向办特色大学;聚焦“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办负责任教育”。 “三步走”发展战略清晰勾勒出学校的前进路径:第一步用30年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应用型外国语大学(已提前7年完成),第二步用10年建设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第三步经过几代人努力实现百年名校梦想。科学的设计让学校始终方向明确、步履坚定。 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现代治理格局—— 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围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健全完善了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等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形成了“理事会决策、校务委员会执行、监事会监督、党委政治把关、教代会和学代会民主监督”的现代民办大学治理体系,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中国特色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民办高校的灵活性,又确保了办学的规范性。 此外,学校形成特色党建模式,宿管和保卫人员全部为党员,让“一名党员一面旗”的效应体现在校园每个角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厚植校园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吉林外国语大学凝练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吉外精神:“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学校形成“会通中外、砺志敦材”的校训,“致远、务实、求精”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律自强、求是求新”的学风。 这些共同构成了吉林外国语大学文化的核心。在这种文化浸润下,教师敬业爱生,学生自律自强,“问好制”“养成教育”成为校园的独特风景。 实施人才强校,夯实办学根基—— 师资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针对民办高校师资“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性问题,学校实施“高水平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百名博士工程”等人才项目,形成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高层次人才2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46人,高级职称占比达51.2%,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47.3%。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一位从海外引进的博士说。正是这种尊重与信任,让大批优秀人才扎根吉林外国语大学,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继往开来向新程 回顾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风雨,遇到过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学校注重前瞻布局、始终保持定力、着力发挥优势、厚植教育情怀,使得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跨越,如今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 站在30年的历史节点上,学校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全力冲击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围绕吉林省“对标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正联合多所国际知名高校,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服务吉林向北开放的贡献力;深化“多语种翻译+”战略,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型翻译人才;推进“翻译吉林”工程,让东北亚文化通过吉林外国语大学学子的讲述走向世界。 弦歌不辍,初心如磐;筑梦前行,使命在肩。 面向未来,吉林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以责任倾注教育,聚力二次创业,建设六大高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民办大学道路上笃定前行,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