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聚焦“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目标任务,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深化拓展与地方教育行业的纵横合作,开展需求导向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构建校地协同育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育人智慧、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卓越教师,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培根铸魂:教育家精神熔铸新时代师魂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枣庄学院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提出“进阶式师德养成教育理念”,实现“感悟、体验、领会、内化”的递进式发展,将“以师为光”的理念刻进学生的职业基因;挖掘德性元素,确立“提升为师素质,投身教育报国”为思政主线,重点从为师之德、为师之责、为师之能、为师之情四个维度融通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构建“榜样引领+课程渗透+实践内化”师德培养模式,使学生认识教师、学做教师、理解教师;以援疆支教点燃学生“扎根基层长才干、服务边疆作贡献”的使命感,使教育家精神从外在参照转化为内在驱动,使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铸魂过程,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情怀的身体表达。 校地协同:构建“U—G—S”成长共同体,贯通职前职后全链条 按照“国家导向+学校定位+行业需求+专业特点”的设计思路,枣庄学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协作式人才培养体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搭建校地“两翼共振”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元化共建共享,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名师工作坊、定制化培训、教育科研课题共研等方式,构建“基地共建—场景浸润—远程共研”的立体化实践研学体系,反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培养—输送—支持—提升”的良性循环,打通职前职后壁垒。 固基强能:重构“实践—反思”螺旋递升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坚实的学科基础与强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枣庄学院持续推进面向岗位能力的教师教育微方向课程群校地联合开发项目。课程群基于行业需求打通知识脉络,以项目式学习使课程内容有效链接、课程目标层层进阶;设计“学科深度+教育素养”双主线融合的能力进阶体系,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场景实践—反思日志—案例萃取—理论修正”的闭环培养路径,生成本土化教师知识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实践—创新”的闭环目标,形成可迁移、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模型。 数智赋能:AI驱动精准育人,教师发展模式数字转型在行动 枣庄学院构建“数据驱动精准育人、智能协同全链贯通”的数字化应用体系,着力推动师范生培养从“经验导向”向“精准治理”转型,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探索数字化实践范式。知识图谱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群和数智课程群将分散的课程知识点系统化、可视化,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导航。数智赋能无缝连接高校导师、行业专家、在职教师和师范生,支持在线协同备课、远程观摩点评、智能教研活动;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靶向工作坊,使教学能力训练从“模糊感觉”走向“精准改进”;创设名师引领、协同提升的多主体融合研训生态,实现了“智能协同,全链贯通”。 课程实践:思政·信息·能力三维赋能,培育新时代卓越教师 新文科建设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基本抓手,推动教师教育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全面升级。 “微格教学”是教师教育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对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和小学生核心素养设计能力目标,以“小问题—大观念”“小任务—大项目”的思路,整合出基本从师素养、专项教学技能、研学一体专题实训三大教学单元。依托信息化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双师型”教师团队,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开展研、学、训活动,形成一课时之内“小问题微探究、小任务微训练”,一单元之内“大观念正心、大项目致用”的“微循环—格致用”混合式教学创新模式。 课程融教育情怀、师德与社会责任感于高阶能力培养中,强调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教学和创新能力强的小学骨干教师。 展望未来,枣庄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机制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赋能教师终身学习方面进行更前沿的探索,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安洪涛 傅金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