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始创于1946年,深耕教育沃土近八十载,始终以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己任。学校以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技见长、身心舒展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爱国献身 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为精神内核,将文化价值融入日常教育肌理,通过开展多元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持续前行。 将书院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之基,为传承抗日爱国将领伍庸伯保家卫国、倾资兴学、以《大学》之道教化乡民的崇高精神,践行“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育人宗旨,学校精心筹建庸伯书院。追本溯源,从书院传统与创校初心出发,凝练升华出独具特色的“书院文化”品牌。 “道致广大,学尽精微”,庸伯书院门口这对刻在木牌上的门联格外醒目。这里既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延伸的基地,也是让书院融合时代、焕发育人活力的创新实践场。学生在这里与古今圣贤“对话”,与中外名家共鸣,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成长的力量。每一个专注的身影、每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声轻声的交流,都构成了书院里动人的读书场景。 将课程创新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秉持“教育,为了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激发学生个体潜能作为教育根本,将“人的终身发展”作为价值坐标,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根基。同时,深刻把握人发展的差异性、阶段性,以“尊重差异、多元选择、个性发展”为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助力每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达成这一教育愿景,学校确立“生命·智慧”的教育模式,将生命成长视为教育本源,体现教育观念和行动中的“具体个人”意识,珍视每一个体独特的生命价值。作为广州市智慧校园优秀实验校、广东省信息化中心校,学校自2017年起搭建智能化教学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精心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与学习项目,涵盖AI伦理思辨、经典国学传承、科创实践探索、农耕劳动体验等领域,打造充满智力挑战与人文温度的“生命场域”,滋养师生的精神世界,助力人格健全发展。教学互动高效流畅,学习模式向自主化、个性化、精准化转型,实现课堂教学形态的转型升级,让教育真正关照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幸福未来。 学校立足“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精心打造庸伯课程体系,构建三维课程架构。各个课程板块既独立成篇,又相互交融,共同服务学校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环节,学校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创新活力。例如,创新性开展《诗经》草木种植课程,以《诗经》中的10种草木为切入点,从文化鉴赏、田园探索、道德涵养3个维度,构建“种草木、品经典、育品格”的育人逻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思维碰撞、文化浸润中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将协同共建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之策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体师生员工的深度认同与躬身践行共同凝聚起强大的团队精神。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开展集团化办学后,积极探索“一校多区、条块结合,统分协调、校区联动、数智赋能”的办学管理模式,通过搭建项目组等多元参与平台,让师生员工深度融入学校管理与决策,充分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在共同见证学校发展、共享成功喜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与传承者,真正实现个体与学校文化的深度交融。 在文化载体构建方面,学校秉持“一处一场景,一步一擂台,一路一重天”的理念,精心雕琢校内物质文化景观。赋予雕塑、楼宇、墙体、花草树木以文化内涵,让静态空间成为无声的育人课堂;同时,充分激活板报橱窗、文化长廊、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及新媒体平台等动态文化阵地,通过实时更新、多元呈现,全方位、立体化诠释校园文化内核。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包括尊重规律、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敬业乐教的职业操守,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意识。这些精神文化不仅体现着师生的理想信念、学识风范与行为准则,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释放出强大的教育能量,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校长 罗锐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