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初心明志、匠心致远”校训,开启“五育”融合视域下“四化”育人模式的创构与实践,以主题化整合为引领,以课程化设计为载体,以自主化实施为中心,以学分化评价为标尺,树立“‘五育’融合、协同共生”的职教育人理念,构建“纵贯横融”的基因式课程融合体系,创建“学分银行”驱动的“五育”自主成长生态机制,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形成了均衡发展、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 主题化整合“德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教育资源 “五育”融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命题。然而,在日常教育实践中,“五育”育人资源分散在课程、活动、环境等多个场景中,呈现“各自为战”的碎片化态势。在此背景下,学校打破“五育”界限,构建“主题内容+主题实践”双轨机制,提升资源聚合效能与协同合力。 主题内容巧妙融合。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特点,聚焦中职学生发展需求,打破“五育”界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系统凝练“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民主法治、生活实践、感恩教育、生涯规划、一专多能、体质健康、生态环保、创新创业”等20个核心育人主题,将德育的塑造、智育的启迪、体育的锤炼、美育的熏陶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内容与目标的深度整合。每个主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衔接、彼此支撑、交叉融合、互促互进的,既聚焦1—2项核心育人目标(如“家国情怀”强化德育,“科学认知”深化智育),又关联其他育人内容(如“创新创业”融合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实现“一主题融多育”。 主题实践丰富多彩。学校以“五育”融合为导向,设计主题活动项目表,将主题目标转化为“对话自然”“学习楷模”“艺术涵育”等具体实践任务。例如,围绕“理想信念”主题,开展红色家风廉洁微视频创作大赛、“廉话万家传 清风一脉承”家风故事诵演,筑牢坚实的思想道德根基,将廉洁自律的种子深植在学子心田;围绕“生涯规划、一专多能”等主题,开展“乐学宜宾 筑梦家乡”“‘五育’并举展风采,职校师生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专业实践中真实体会和感受技能转换为价值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展现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学校创设“技能+”跨域融合主题,在技能教学中增设美育内容,联动智育与美育资源;将体能训练与团队协作结合,整合体育与德育资源;在技能实践中贯穿劳动教育,串联劳动教育与美育资源,提升育人资源的聚合效能与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在知识学习、品德塑造、行为养成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实现质的提升。 课程化设计“纵横贯通”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是推动“五育”并举教育任务的有效载体,决定了教育实施的质量。学校立足“德行天下、技赢未来”育人导向,将“五育”要素深度融入课程基因,形成覆盖全面、层次清晰、贯通融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创设“一干多支、纵横贯通”的课程框架。学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创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综合素养课”的“一干多支、纵贯横融”课程框架。公共基础课强化思政教育、注重国学传承、关注体育锻炼、重视美育熏陶、尊崇劳动实践,筑牢“五育”根基;专业核心课聚焦“学历+技能”融合,深化智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专业方向课实施精准分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综合素养课统整20个核心育人主题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禁毒教育》等11本校本教材,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嵌入课程基因。在纵向贯通层面,设计“公共基础课(‘五育’融合)—专业核心课(智劳互促)—专业方向课(个性发展)—综合素养课(主题整合)”四级进阶路径,分层递进落实目标;在横向融合层面,实施“技能+”跨域融合设计(如“技能+德育”“技能+美育”),确保单门课程承载多育复合功能,成为“五育”融合的微观单元。 实施“模块化嵌套+实景驱动”的课程模式。学校将20个核心育人主题拆解为可嵌入课程的子模块,每门课程承载2—3项“五育”目标(如专业核心课嵌套“工艺美学”〔美育〕和“协作完成项目”〔德育〕模块),辅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维混合教学模式,建成覆盖100余个主题资源的立体化课程网络,实现了中职课程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德技并修、‘五育’融合”的课程生态。“实景驱动”则是指通过校园阵地与产业基地的联动,将模块内容转化为“环境浸润+项目实践”的具体任务,使“五育”融合从抽象要求转化为“看得见、做得到”的教学实践,实现“学中做、做中育”。以“无人机组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学校邀请无人机企业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将“五育”融合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德育层面,通过“飞行安全承诺书”签署仪式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设置“廉洁调试员”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智育层面,开展“故障诊断金点子”创新比赛;体育层面,在课程中融入30分钟工间操与设备搬运训练;美育层面,注重无人机外观设计的美学指导;劳动教育层面,通过实训和生产现场的管理,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和规范的操作习惯。“五育”要素在课程中实现有机联动,为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课程支撑。 自主化实施“学生主体”的“五育”融合实践活动 学校坚持把学生自我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健全学生“四级联动”治理机制,建立“学校学生会—系部学生会—班委会—互帮小组”四级体系,设立实体化运行的“学生自主发展中心”,推行“班团一元化”模式,重组班级职能委员会,将活动组织、互助评价等核心权限下沉至学生主体。例如,“经典诵读”“唱响青春”等主题活动由学生团队自主策划、招募、执行,教师提供指导。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对“五育”的认同感,学校实施“学生自主参与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开发《五维学生自主参与观察量表》,绘制学生综合素养结构图。德育层面,明确学生应具备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等素养;智育层面,涵盖扎实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素养;体育层面,突出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体育精神等要素;美育层面,包含艺术鉴赏、审美创造、生活美学等内容;劳动教育层面,强调劳动意识、职业技能、劳动习惯养成等。学校依托“‘五育’成长画像”动态诊断学生发展需求,开放“走区域、学主题”的课程选择权,支持学生跨层级重修或多修、多形式灵活规划个性化成长路径,学生可自主选择“生态环保”或“创新创业”主题,可通过线上微课、线下实践、企业讲堂等形式参与,支持“重修或多修”个性化成长路径,形成“选择—实践—反思”的自主成长闭环;组建班级互帮小组,通过“主题学习+学分累积”双轮驱动,引导学生在德技并修、体美共进、劳创融合等“五育”融合场景中互助互促、协同提升,让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五育”实践的主动参与者和自我发展的责任主体。 学分化评价“量化导向”的“五育”融合育人成效 为突破传统评价“智育至上”的倾向,学校创建“双轨学分—等值认证—流通生态”三维协同机制,打造覆盖品德、认知、实践、创新等维度的动态评价闭环,实现评价的精准化、个性化。 学校建构“基础学分+融合学分”双轨结构,按“4∶4∶2”的比例设置评价量表,基础学分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各占比40%,主要体现智育成果;融合学分涵盖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美育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共占比20%,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制定“‘五育’等效学分”认证规则,引入企业认证(劳动学分)、行业协会认证(美育学分)等多元评价主体,明确社区服务、省级竞赛获奖等兑换标准,让“五育”成果得以统一量化;建立“区域学分银行”,支持“校企学分互换、跨校课程互认”,推动企业实践与校内课程、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互换;创新设计“‘五育’成就账户”,支持学分查询、转让与兑换,突破静态“分数量尺”的局限,为“五育”融合提供精准量化支撑。该机制将静态评价升级为“成长导航仪”,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实现“数据说话”与“精准育人”的结合。 学校通过关于“五育”融合视域下“四化”育人模式的创构与实践,形成了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优秀人才辈出,全国劳动模范、新时代好少年、长江首城青年榜样等不断涌现;教师育人水平全面提升,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能力比赛、班主任能力比赛、教师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充分展现了学校教师的风采;近百所职业院校先后来校考察,进行学习交流。学校先后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改革试点学校、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四川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四川省中职教育“三名工程”五星名校建设单位、四川省美丽校园。(王志刚 黄俊洪 程卓 赵锡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