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以问题为导向,历经4年培育、4年实践优化,创新构建“工学交替、双元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破解教学难题、创新育人路径上取得显著进展,为行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聚焦人才培养痛点,精准锚定改革靶心 在行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学院土建类人才培养遭遇三重瓶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突出,学生对建筑业职业价值认同度低,行业归属感不强;传统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薄弱,创新思维受限;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毕业生与行业需求的适配度有待提升。针对这三大痛点,学院以系统性思维破局,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构建起“思政铸魂、实践赋能、校企共生”的三维改革框架,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找准了发力点。 构建四维思政体系,筑牢协同育人根基 学院创新打造校企协同“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一是推动学生党支部进企业,组织党员深入工程项目一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钢构厂房、桥梁工地现场感悟工匠精神。二是组建“多元导师团”,聘请大国工匠、杰出校友等担任育人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传递行业正能量。三是开发情境体验式课程思政,将多项案例融入核心课程,让学生在工程案例中厚植家国情怀。四是搭建“青砼小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云上课程思政平台,上传红色工程故事等资源500余项,累计访问量超5万人次,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全覆盖。 创新“六阶八模”体系,工学交替循环赋能 学院创新构建“六阶八模”工学交替培养体系,该体系以6个培养阶段、8个教学模块为核心,通过区分教师角色、交替切换教学模式,串联起从专业基础课程、认知实习、工程基础训练到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践、专业实习,再到整合与提升、毕业设计的阶梯式内容,形成校企深度互动机制,推动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多轮良性循环,有效破解理实脱节导致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学院积极推动企业导师走进课堂,联合湖北城发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核心课程、合编教材、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创办“创客土木论坛”,定期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智能建造等前沿技术,近3年,“创客土木论坛”已累计举办30余场,实现师生全员参与。同时,学院组织教师常态化开展“三进企业”活动(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科技服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完善双元保障机制,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学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用”合作协议与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共建“数字建造与智慧交通产业学院”,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机制保障、互利多赢”的合作生态。投资近500万元建成数智实验中心,包含BIM技术应用等专业实验室。 在师资建设上,学院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育计划,通过“企业研修+高校进修+项目历练”三维培养路径,推动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协同指导格局。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示范引领彰显担当 党建引领方面,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总支获评湖北理工学院标杆院系。近3年,学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80余名,发展学生党员110余名,学院师生的教风、学风、考风持续向好。 教学质量方面,学院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企共建精品课程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估价”被湖北省内外近50所高校选用;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本科生导师制已实现学生全覆盖,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持续提升,近5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0余项。 社会认可度方面,近3年,学院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协议就业率、留鄂率、留黄率均居全校前列。涌现出2022年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伍兴辉等优秀学子,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相关教育教学成果在多所兄弟院校推广应用,发表教研论文近10篇,形成了可复制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025年,学院土建类专业在湖北省高校本科专业监测评估中获评A等级。 未来,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工学交替、双元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为培养更多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袁建议 徐建强 秦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