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好老师
2025-08-24 星期日
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引 政行企校协同赋能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探寻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2023年,教育部门率先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组建国家级别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统筹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着力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作为陕西省入选该共同体的本科高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将建设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抓手,通过创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立足共同体

  构建产业学院治理新格局

  (一)服务国家战略,把准改革方向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深刻认识到,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是深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举措,更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指明了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全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等形式,深入领会《关于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通知》文件精神,明确提出“三个必须”的落实原则:必须将共同体建设作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必须把产业学院打造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必须将“五金”建设作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2023年9月,学校申报的“依托国家级别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获批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时,成立由校长挂帅的专项工作组,制定《产业学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深耕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产业学院示范标杆”作为未来5年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支点,每年专项投入300万元用于建设产业学院,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

  (二)创新治理体系,汇聚多元合力

  2025年5月,学校联合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西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正式成立轨道交通产业学院,标志着这一改革实践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阶段。一是构建多元协同的新型治理结构。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涵盖学校、行业、企业、出版机构等多方代表,负责审议产业学院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确保办学方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此外,通过举办多场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建设与校企合作研讨会,邀请中车集团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多位首席专家为产业学院建设建言献策。二是建立校企双元的管理模式。产业学院的管理团队由“学校领导+二级学院负责人+企业高管”构成,既保证了产业学院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协同性,又确保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日常运行中,企业副院长参与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训组织等具体工作,真正实现了“校企一体”的管理运作。三是设置精简高效的实施体系。产业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协调与项目推进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核心业务则由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相关教研室具体承担,形成“小核心、大外围”的组织特色。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机构臃肿,又充分盘活了现有教学资源,使产业学院能够轻装上阵、聚焦主业。

  (三)聚焦三项基本素养,培育时代新人

  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将“精技术、善创新、能协作”作为三项基本素养,为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精技术”是指掌握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信号、供电与牵引等专业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善创新”强调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协作”则注重团队合作与跨学科交流素养。这三项基本素养精准对接中车集团等龙头企业对人才“技术扎实、创新活跃、适应性强”的核心需求。

  “四维”协同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一)思政铸魂,厚植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

  学校深刻认识到,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产业学院创新构建了“红色基因+工匠精神+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

  在价值引领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国企在思政工作上的优势,打造“大国工匠进校园”品牌活动。先后邀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李万君、“全国技术能手”李永军等行业楷模来校作专题报告。李万君在“匠心筑梦,强国有我”主题报告中,通过自己从普通焊工成长为高铁焊接专家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师生中引发强烈共鸣。此外,学校还设立“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月”,组织学生赴中车集团等企业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地研学。

  在专业教育方面,产业学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6个专业完成153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以《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将我国铁路发展历程融入专业知识,通过对比中外技术发展路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二)需求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产业学院围绕“精技术、善创新、能协作”三项基本素养,建立“产业链—岗位群—能力集—课程包”的逆向课程开发机制。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信号+物联网”等跨学科知识谱系,将AI、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传统专业,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例如,与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将“转向架智能检测”“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等12项新技术纳入课程内容。

  大力推进校企共建课程。一是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拆解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新的行业标准,融合生产现场实际和行业企业新技术等,有效嵌入生产现场资源,建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案例以活页、工作手册或电子资源形式呈现的新型教材。二是将实践性课程搬入企业授课。例如,与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共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技术”“电力牵引传动与控制”等课程,由企业技术骨干承担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教室与车间零距离”。

  (三)“双师”锻造,实现校企师资共育共享

  产业学院实施“引航、启航、远航”三阶段教师培养计划,构建了多元化“双师”成长路径。2024年,选派72名教师参加由中车集团组织的“火车头计划”“金师”特训营。参训教师深入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集团常州培训基地等生产与实训一线,完成为期3周的进企业、进车间、进工段、进现场、进项目的“五进”实践。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说:“参与动车组转向架生产线改造项目,让我对课程中涉及的公差配合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授课时能结合真实案例讲解,学生接受度明显提高。”

  在人才双向流动方面,建立“双聘双挂”机制。聘请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32位技术专家担任产业导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同时,选派18名青年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助理,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车辆工程专业教师在中车集团挂职期间,主持完成“牵引电机智能检测系统”开发项目。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反哺教学,成为“电气系统故障诊断”课程的经典案例。

  (四)平台升级,打造虚实融合的实践生态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打造“理论认知—虚拟仿真—产线实战”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全链条、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是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学校与西安华信铁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成符合铁路实际运行标准的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基地。基地涵盖425延米铁路线路、牵引供电系统、机车车辆、信号系统及计算机联锁系统,可完整模拟列车控制运行全流程,支持人工驾驶与全自动运行等多种实训场景。新建的PLC综合应用实验室配备工业设备,能满足学生开展真实项目训练的需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全新建成的轨道交通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室,已开发“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检修”“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故障排查”等12个虚拟实训项目,学生借助VR设备即可完成高风险作业的模拟训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实操技能。二是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阶递进体系。先后组织1200余名学生赴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西安高铁维护中心、宁波地铁、杭港地铁等单位实习,参与真实岗位工作。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学生王磊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电务段实习期间,提出的“信号设备巡检流程优化方案”被企业采纳实施,展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

  协同育人成效初显

  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学校通过构建“思政引领—课程重构—校企‘双师’—平台赋能”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2024年,组织学生参加8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别奖项14项、省级奖项37项。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机械类三等奖。学生将竞赛成果转化为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个创业项目,其中,“智能井盖监测系统”已进入产品化阶段。

  2024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满意度达96%,“实践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成为较为突出的评价标签。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反馈,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毕业生具有“到岗即用”的鲜明特色。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表示:“西交院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一些毕业生短短半年就能成长为技术骨干。”这充分证明了“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在科研方面继续走深走实,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共建了“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近两年,已共同申报发明专利15项,完成横向课题8项。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轨道交通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证明,依托国家级别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学校通过“四链融合、四维协同”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共同体内部合作,优化产业学院治理机制,并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校企合作,努力将轨道交通产业学院打造成为产教融合的先进典型,为服务教育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潘春辉 曹庆年 石广田 任小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03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引 政行企校协同赋能 潘春辉 曹庆年 石广田 任小文2025-08-24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探寻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2 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