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7-26 星期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在实践中展现美术与文化的融合之美

  美术教育在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要求,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坚持与时俱进,深化美术与文化融合,不断探索美术教育创新经验。

  展现非遗之美

  丰富美术教育内容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学院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利用非遗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技艺的精湛性和审美风格的独特性,助力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美术作品创作,让美术作品获得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并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载体与形式,赋予非遗文化新活力。如学院开辟非遗小课堂,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围绕“以漆做笔,以水做画,绘东方色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漆扇制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促使学生以流体熊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意创作能力;加强学生理论认知,打造非遗文化艺术专题普及课堂,以水拓画这一非遗技艺为核心,讲解其历史人文、传统技艺和现代创作,带领学生在实践尝试中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现代美术作品,激发学生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积极性,打造新时代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篇章;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温度,组织实践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通过访问非遗大师、参观陶瓷博物馆等学习非遗文化,利用新媒体技术剪辑制作视频,不断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依托地域文化

  深耕美术教育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宏伟画卷中的独特一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文性和特殊性,是开辟美术教育新局面的源泉和动力。学院以地域文化资源为支撑,将本土资源转化为美术教育的生动素材,为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动力支撑。探寻地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学院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鼓励学生探索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地域文化的“生命长度”,用心感悟地域文化的“深度”,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中呈现出的思想价值、道德情操、生活习惯、人文风俗、非遗技艺等进行多层次的学习与解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为学生灵活运用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创作奠定基础,引领学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如成立“初心燃梦”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分为上海文化调查组、南京文化调查组、徐州文化调查组等,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等展开深入调研,同时围绕当地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开展社区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的交融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身体力行助力文化的宣传推广。将课堂开进家乡博物馆,感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之美。学院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当地的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创协同育人新场景,不断延伸课堂教学阵地,以馆藏书画、家乡特色藏品为教材,为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教学与文化宣传共融之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根基,拓宽优秀地域文化的宣传范围,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设计红色美术主题教学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学院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功能,将其融入美术教学,形成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红色美术品牌,用艺术生动形象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声音,以艺术为媒培育新时代美术人才,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培育学生红色精神,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激励学生为推动红色美术经典的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浸润人心和铸魂育人的作用。将党史的精神之美与美术的艺术之美融为一体,不断拓宽美术创作范围,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现党史的信仰之美,促使学生自觉承担新时代使命担当。学院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契机,开启“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微党课”活动,引领学校师生以党史学习和美术作品解读的双重视角,全方位感悟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学院以《狼牙山五壮士》美术作品为例,介绍了油画中金字塔式的三角构图,刻画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魄,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感和雕塑感,营造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壮美,其中所展现的美术构图、人物刻画、细节描绘和精神力量,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提供了平台支撑。利用校园媒体,设计《画典》专栏。学院开展系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欣赏主题活动,聚焦赏名画、知党史,为广大师生精选现当代美术史上美术大家的国画、版画等作品,以画言史,将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用画串联起来,并进行专业的美术点评和党史解读,以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提升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领略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

  创新美术教育方式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厘清美术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创新文化与美术相互交融的形式与场景,在守正创新中切实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学院以文化为根基,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以创新为驱动,融入时代前沿理念,引导学生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创作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深厚人文内涵、时代属性鲜明的美术作品。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学院教师摒弃传统的以美术技能锻炼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带领学生从文化层面解析美术的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之于美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文化元素提升美术创作的综合价值,切实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组织开展“弘扬优秀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素养公开课,激励学生与时代同行,积极回答时代的问卷,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院打造专题汇报展,加强学生学习与交流,通过举办系列作业汇报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文化与美术相结合,用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诉说深邃的人文历史。如在学院图书馆开展以“衍生万象 纸尖生花”为主题的衍纸作品展,学生从传统国风图案中汲取养分,将传统的山水、花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融入衍纸作品创作,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以评促学,创新融合方式。学院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创意设计评选活动,将活动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观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与情感寄托融为一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会开展了“传递温情,传承文化”重阳贺卡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文化交流与创意设计的平台,深化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服务地方发展

  学院主动承担起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整合校内外力量资源,为学生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术与文化的融合之美,赋予学生文化传承者与美术创新者的双重身份,促使学生以美学视角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美术教学的创新,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美术作品,用美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用奉献诠释青春。学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借助学生的专业所长,用实际行动展现学院青年学子的青春力量。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漆扇绘梦暖社区,童心共筑美时光”非遗漆扇制作活动,带领幼儿园小朋友了解漆画的历史渊源、工艺制作、美学元素,帮助小朋友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意创作,从小培育其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让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形态;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社区宣传行活动,厚植廉洁文化土壤,推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为社区老人普及书法知识,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同时与社区老人共同创作含有廉洁文化元素的书法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廉洁文化建设。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文化为根基,用创新创意赋能,能让文化产业迸发出新活力。学院以此为契机,实现美术教育与市场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组织举办“学院奖”文创设计大赛,致力于推动泰州人文“三水”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聚焦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意实践能力的培育,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地域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创新创意设计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生态链,形成“课堂教学—创新竞赛—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将美术艺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助力绘画艺术的产品化、产业化转化,不断创新文化消费形态和消费场景,真正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学院将持续探索美术与文化的融合之美,深入挖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重价值,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与美术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内涵与形式,培育更多高素质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张金凤)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在实践中展现美术与文化的融合之美 张金凤2025-07-26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2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