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所倡导的职业教育能够给予受教者获得生计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受教者为社会服务、造福他人的能力。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汽”)作为全国首批以“汽车”命名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紧扣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脉搏,以“划区施教、手脑协同、产教融合、敬业乐群”四维路径,探索出一条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深化“汽车+”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划区施教:从需求到特色,重组专业凸显类型教育优势 黄炎培曾提出“划区施教”主张,强调根据区域产业特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按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以此实现“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的理想。西汽立足陕西汽车产业大省优势,围绕“汽车全产业链”构建了“一核多星”的职业本科专业群,针对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如比亚迪西安基地年产百万辆),开设“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等多个相关专业;与特斯拉共建“订单班”,企业工程师带真实生产项目授课,学生毕业设计直接解决生产线工艺问题。此模式帮助毕业生发展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端技能人才,并被企业评价为“懂技术、务实、吃苦耐劳”。 为保障专业适配性,学校建立了“产业需求&专业建设”双螺旋机制:每年组织教师深入比亚迪、陕西重型汽车有限销售公司等企业调研,通过“岗位能力图谱”分析技术演进趋势。在当前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正在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学校早在2019年就面向首批职业本科学生开设了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根据岗位胜任力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了“汽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跨专业(跨界)课程。 学校还与华为、比亚迪、陕西重型汽车有限销售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人才,将全新的电池技术、智能网联等产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按照“企业出题、学校解题”的模式开发模块化课程,使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保持同步,体现了职业本科人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汽车+”特色课程彰显类型特征。在课程设计上,西汽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束缚,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跨界知识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导向,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化、高层定制”的课程模块。以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底层设置机械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通识课程,中层按“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方向分流,高层则通过“特斯拉认证课程”“宁德时代订单班”实现精准对接。同时,开发了“模块化专业群课程”,如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将传统“汽车构造”课程升级为“电控系统集成”“电池管理技术”等复合型模块。实践课程占比达53%,其中“整车拆装实训”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拆解与重组,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工程素养。 数据支撑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据学校质量年报,近3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企业对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满意度达91.2%。2023年教育部门评估结果显示,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吻合度达92%,居同类院校前列。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重构,既凸显了职业本科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点,又为产业培养并输送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熟悉工艺流程且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手脑协同:从割裂到融合,破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困境 为避免“重技能轻理论”或“重知识轻实践”的情况,西汽践行黄炎培“手脑联动”理念,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形成“四真”的企业专业实习,即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培养闭环。 学校实施实践教学“四个大于50%”原则: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专业实践教学总学时占比专业课教学总学时>50%”,“专业课程(专业核心、专业拓展)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门数占比专业课程总门数>50%”,“毕业设计(创作)有5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完成”。如在学校智能网联实验室中,学生既需掌握毫米波雷达原理(理论深度),又需完成ADAS系统标定(技能高度),使学生从“知其然”升级为“知其所以然”。 学校投入近亿元建成4000平方米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配备特斯拉驱动电机测试台、宁德时代电池模组实验箱等200余类实训设备,其中,“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模拟真实车辆故障场景,学生需通过OBD诊断仪、示波器等工具排查问题;“智能驾驶开发实验室”配置Xilinx Zynq开发板、激光雷达等设备,支持学生开展自动驾驶算法开发。学校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双方共建西北首个华为MDC技术教学培训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开放型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及集学习、实践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依托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师生在真实产品及工作环境下开展教与学,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既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和专业科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2024年数据显示,学生人均实训时长达到600小时,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推行“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将“1+X”证书培训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新能源汽车专业学生除完成学业外,还需考取“智能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级证书;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累计400余项;在2024年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获国家特等奖;在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应用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企业运营仿真赛道一等奖。 产教融合:从表层到深层,重构教育供给生态 黄炎培强调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在当代语境下体现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西汽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浅层对接”局限,构建“资源共生、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产教融合生态。 学校一是通过“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进课堂、企业专家带实际工作任务进校园等举措实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二是通过专业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融合,如制定《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检修规范》,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现状无缝对接;三是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利用学校“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教科研平台推进科教融汇,例如教师带领“御风团队”研发的“车载以太网通信协议栈”被多家车企采用,技术成果转化成为教学案例。 学校与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建立“七个共同”合作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企业文化、共同搭建创新平台、共同评估培养质量。例如,与华为共建西北首个“汽车工程技术专业化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承办华为MDC智能驾驶者挑战赛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平台。 通过产教融合模式,西汽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以“创一流职业大学,办世界汽车名校”为愿景,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新质人才”。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以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以“汽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职业本科教育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学校通过“划区施教”“手脑协同”“产教融合”等举措,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未来,西汽将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乔祎 宁敏娜 田立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