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是滨州市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学校始终注重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的主动探索与构建,认为教育如田垄间的作物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节奏,若一味地向学生堆砌知识,不给他们留有余地去思考、去消化,反倒会使其像过度施肥的庄稼一样,失去成长的活力,而“自然教育”倡导“思维留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思考的余地,能够自主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就像数学课上,教师抛出一道复杂的几何题后,不急于讲解解法,而是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主画图、推导,让思维在安静中碰撞出火花;遵循“蹲苗”之道,就像农民在培育幼苗,在教育中不急于求成,尊重学生的成长节奏,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培育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因此,学校系统勾勒“自然教育”的核心脉络,力求将自然孕育的智慧融入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在“自然教育”的指引下,“影像化教学”也破土而生,通过影像化的呈现方式,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且形象。 “影像化教学”解决了当前教学模式在方法、过程与内容呈现上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与思维建构,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结构化的、可迁移的能力的问题。 “影像化教学”经历了从一个学科到全学科整体推进,再到应用于不同学段的整体性教学方式变革。融合视频、图片、音频等技术手段,通过影像化激发、可视化体悟、结构化运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等结合,还原知识原初情境。 确立了通过影像图示及其组合来展示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构建学科思维过程的基本路径,形成了“寻疑—探疑—解疑—用疑”的结构化学习流程,具有情境生活化、知识生成性、发展生长性的特点,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知识的结构化和教学的生本化,使思考过程可见,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内容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多元实践拓宽视野 知行合一彰显特质 “影像化教学”的实践,走过了从单一学科试水到全学科铺开,再到跨学段模式成形的系统变革之路。这一路径扎根于多项连贯的省级课题研究,如“影像阅读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等。以语文学科的“影像化阅读”为突破口,逐渐凝练出“读写相济、以写牵读、以读代讲”的教学范式。该范式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隐性思维“显影”,借思维导图等工具让思维“落地”,最终内化为自动化的高效学习技能,让深度学习的轨迹可追踪、可丈量。 多学科推行的“随笔日志式写作”,让写作过程本身也“影像化”。为支撑实践落地,学校倡导“让学校一起”的学习主张,推行“师生同学”“亲子共学”等多元互动方式,提炼出“做中学”“玩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策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凭借“生本化”的作业前置与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影像化教学”实现了作业、教学与评估的可视化联动。学校尝试多维度评价方式,创设“亲子小组”等多样合作模式,以适配不同学习需求。由此,“影像化教学”的核心特征可凝练为:可视化思维的培育、结构化信息的铺展、多重教育功能的释放。 三阶螺旋递进提升 协同聚力构建生态 “影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实现教学个性化,激发学生内驱力,让其“快乐地学,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学校将这一系统化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螺旋上升的核心阶段。 基础应用与技能准备阶段的核心,是让师生掌握影像化工具的基本用法。教师要从“会用工具”进阶到“用好工具”,学生则初步感受影像化学习的直观与趣味。重要成果是“学科影像资源库”的建成,其中收录了上千个可视化教学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资源支撑。 整合增强与教学优化阶段强调可视化、结构化,强调影像化工具与教学策略的深度融合。教学效果从知识传递转向学生分析、合作等能力的初步培养。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整合经验,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能力得到锻炼。标志性方法创新是“影像化教学五步法”的提炼: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协作探究—影像表达—反思提升。 创新转化与生态构建阶段强调生本化、个性化,目标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成果体现为开发并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影像化课程或跨学科项目。学生能够主导或深度参与复杂的探究与创作,产出高价值成果。核心特征是学习支架与可视化工具深度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理念也升华为“让思维可见”的教学主张。 经过20余年探索,“影像化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既包含在国内的广泛推广与帮扶,也涉及国际舞台的交流互鉴。2022年12月,学校名师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双名计划”名师培养人选,成立国家级别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以“影像化教学”为核心主题,将理论研究与师德涵养、教师培训紧密结合,积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为多地教师提供科研与教学指导,还在山东滨州多所农村学校建立二级工作室,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通过在滨州举办的两场全国性成果推广会,辐射带动上海、江苏等地2万余名教师线上线下观摩,并因易于操作、便于复制的特性而广受认可。 “影像化教学”的探索之路亦在国际舞台上稳步前行。2024年7月,随国家教育部门名师团出访新加坡,于南洋理工大学等地举办“影像化教学”主题报告,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的创新成果。同年8月,应邀前往丹麦、匈牙利、芬兰等多个欧洲国家,与哥本哈根大学等学府及中小学探讨“自然教育”理念,受到了欧洲同行的广泛认可与合作期待。同年9月,访问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博物馆及帕夫雷什中学,并被授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传播大使”荣誉称号,获授权组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奖”推选工作。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影像化教学”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成长的规律,构建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环境。经过20余年的实践,学校用教学成果证明了这一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学校将继续在“影像化教学”方面精耕细作,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海舰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