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指出,新就业形态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深化跨境领域的产教融合,从课程重构、实践升级、师资锻造、创业孵化四大维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动态、开放、共生的育人新生态,着力培育新就业形态人才,破解人才供需矛盾,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大学生逐梦就业蓝海提供强劲支撑。 课程体系重构:从“知识本位”到“能力靶向”的模块化革新 针对教学中“教材追不上市场”的痛点,学院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湖州市商务部门数据显示,本地跨境电商在直播运营、独立站搭建等领域存在显著人才缺口。为此,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推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将固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解构成面向岗位核心能力的微专业或技能模块(如“跨境直播与短视频运营”“独立站搭建与运营”等)。学院申报的“AI+跨境电商”微专业成功通过教育部门备案,学生可按需选修,并在修完后获得行业认可的“微证书”。学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此类课程与本地企业需求匹配度达82%,2024年已为湖州本土产业带企业输送600余名专业毕业生。 “乐高式”课程组合赋予了学生自主构建能力栈的空间,学院引入知名跨境电商平台账号进行实战教学,学生分组运营店铺,实现了真实商业项目的课堂植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潜质。湖州市电商人才“万千”计划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参与湖州市跨境电商培训的9500余人中,40%以上人员持续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工作。 实践矩阵搭建:从“模拟仿真”到“实战赋能”的三级跃迁 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嵌入式实习实训平台,打造“校内实践+产业研究院+企业直播基地”三级实践体系,推动教学场景从“实训室”走向“直播间”,实现“模拟仿真”到“实战赋能”的跨越。整合系部和学院资源,成立跨境电商产教融合研究中心,与飞英街道、礼遇(湖州)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直播基地,首届校级直播电商大赛吸引多个专业学生参赛,20余名学生获得实训资格,5名学生提前被企业录取,部分学生已独立主导热销商品直播。 在“浙跨全球·品牌出海”2025湖州市跨境电商生态大会上,学院与湖州市商务部门共建的湖州市跨境电商研究院正式揭牌,以“1+2+N”模式打造跨境电商政校企合作案例,在多方共建中锻造高技能人才。在地方直播大赛中,学生团队连续获奖并代表湖州参加省赛,实现“以赛促学、以战育人”的实践闭环。 “双栖”师资锻造:从“单向传授”到“双向赋能”的机制创新 产教融合的深度,部分取决于师资融合的深度。学院组建跨境电商“博士+企业专家”“双师”团队,破解“双师型”教师稀缺的难题。建立“双向旋转门”机制,一方面,设立“产业教授”“行业导师”特聘岗,邀请浙江妮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金牌”直播运营团队、湖州传媒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专家等一线优秀人才,深度参与课程开发、项目评审和论文指导。另一方面,推动专业教师到跨境电商相关单位进行一年及以上的兼职挂职。跨境电商专业负责人、教授李逸平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教师俞迪岸牵头共建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目前已有4名教师、4组学生社团获聘为研究中心实践导师与主播团队。 学院将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优化业务流程、制定行业标准等成果认定为高水平科研成果,促使教师将产业成果带入课堂,实现“教学—实践—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创业生态营造:从“就业指导”到“全链孵化”的价值升级 为积极培育新就业形态人才,学院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竞赛—项目—孵化”全链条支持体系,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等赛事为抓手,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储备。对涌现出的优秀跨境电商项目,学院积极对接大学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为其提供办公场地、种子基金、财税法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从“就业指导”到“创业孵化”,从“扶上马”到“送一程”,学院既做知识传授者,更当创业“陪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激活学生在新就业形态中的创业潜能。 在新就业形态浪潮下,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通过课程、实践、师资、创业“四位一体”改革,推动校企合作从“项目对接”迈向“价值共生”。这一探索积极响应《湖州市加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为学生储备了“即插即用”的新就业技能,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人才动能,更为高等教育服务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州方案”。 (姚金海 朱雨铮 祁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