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高光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北京大学教授林小英曾有感言:“县域教育就像一块干涸太久的土地,只要浇一桶水下去,真的就会有种子发芽。”这里所浇的“水”,这里的“种子发芽”,其实就体现在县域教育工作者关于教育的付出、实践与创意。他们目之所触、心之所想、力所能及,所倾注的乃是整个县域教育土壤的渐次改良。山东省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高光的新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一书所涉及的案例,从推出高考后毕业典礼的创意,到组织乡村小学校长开读书会,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第一”三件小事,再到鼓励学校自编自创校歌,无不收获良好反响,令人感动、欣喜并燃起希望。 该书分“教育要按规律办事”“静听石榴花开”“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在读书中发现自己”以及“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等五个专辑,文章体裁涵盖了工作反思、教育随笔、会议发言、阅读感悟、读书笔记等多种文体。阅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素朴真挚、娓娓道来。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是大家关于教育之育人本位的共识。在“静听石榴花开”这一辑中,作者深入学校基层,通过与教师在一起听课、评课,并结合自己担任校领导的经历,详细介绍了关于课堂教学、学校育人、教师发展的心得体会。静听花开之“静听”,需要的是对于人之成长的欣赏和教育育人的情怀,一如作者所言“情怀是什么,我理解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全身心投入,热爱是态度,投入是行动”。“万物静观皆自得”,作者自觉置身于旁观者和学习者的位置,于实践中,静静倾听师生拔节生长的声音,体悟一线教育的智慧。通过建议高中召开高考后毕业典礼这一“四两拨千斤”的举措,他欣喜地看到一个个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收获着不经意间的感动。这也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唯有秉持一颗素朴的教育仁爱之心,用心去做,方可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体会到教育的智慧。 倘若说静听花开需要的是情怀,是对教育的素朴的敬畏之心,那么,“教育要按规律办事”则需要在教育中持有爱和尊重,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作者通过旁观者、参与者与引领者的多重角色,对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长角色、教师发展等专题进行了反思。在《学校要留一分“土气”》《让报栏回归校园》《放手的力量》等文字中,他试着去“触摸”如何遵从教育规律,对于看不清、摸不到的乡村教育“规律”,通过“留一分‘土气’”“报栏回归”“放手的力量”等点滴小事折射出来。 《论语》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言“德不孤,必有邻”。与贤者游,本就是素心向学、诚心做事之人的自然诉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水平的日渐提高,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随之而来的,是区县教育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催生出大批优秀的教育者。他们的躬耕力行,他们在实践中所凸显的教育情怀、教育智慧,也正折射出基层教育所蕴含的深厚潜力及无限希望。在“与优秀的人‘在一起’”这一辑中,作者叙述了与教育同行的交流感悟,彼此分享教育创意,达成共识,激发共鸣。教育是爱的传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就在同行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砥砺中,逐步达到区县教育发展之“独行快,众行远”的愿景,由此也让读者对区县教育的未来发展看得到希望,充满了信心。 教育工作者的身体在学校里,其灵魂则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教育之道叩问的路上。除教育场域中的思考与身体力行、与同行的交流砥砺之外,阅读支撑起了作者的专业素养。于阅读中,见自己教育之思,见教育之天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阅读《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会发现,教育之修行,就见诸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我们在教育实践的修行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教师同仁,与教师一起体会体悟教育教学的创意与智慧;也扮演着学生角色,常常于不自觉间,回归到学生立场,思考教师教学给予自己的收获,于师生互动中,坦诚提出教学活动的有待改进之处;也作为教育行政管理者深入基层,与师生打成一片、切磋交流。由此,笔端流淌出素朴、温暖、有力的文字,就此而言,教育,实乃一场温暖的修行。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