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要闻
2025-07-18 星期五
产教融合 打造育人生态圈
——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唐山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创新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机电工程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较早建立的院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院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为核心使命,紧密对接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秉持“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经过持续探索和实践,成功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度融合 校企无缝衔接

  学院基于产业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培养方案。基于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建立多维能力模型,并据此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真实工程案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校企联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将行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聘请区域内龙头企业、特色科技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导论教育、专业课程项目实战演练、实习实践指导等,使课程内容与行业生产、企业标准、项目开发等内容对接,共同建设“学用研创”一体化课程群;实施递进式培养,按照“课程模块实践→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梯度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构建岗位能力需求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技术变革趋势,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演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典型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设计贯穿多门课程的模块化实践项目;每个教学模块配套开发综合性课程设计项目;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

  动态调整 打造协同平台

  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原则,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京津冀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学院与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紧密对接,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与特色企业合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项目转化机制,将企业实际技术难题转化为可实施的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提升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助研”的良性互动。挖掘资源,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实施“3年动态更新机制”,每3年更新率不低于30%,确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拥有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河北省智能装备数字化设计及过程仿真”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产业学院。

  内培外引 建强师资队伍

  学院以“产业需求导向”为核心,构建了“分层分类、精准赋能”的教师培养体系。针对青年教师,实施“双导师制”培养计划,校内导师负责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组织教师参与行业标准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依托河北省科技特派员(团)机制,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项目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赋能区域经济;定期开展企业走访交流,拓展教师挂职锻炼、技术培训与科研服务渠道,促进产教双向赋能;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聘请企业专家指导教学,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参加技术培训与科研服务、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指导学科竞赛,形成“教学—科研—服务”良性循环。拥有1个首批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河北省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学院的探索形成了“需求对接—动态调整—平台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备创新力、工程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有效提升了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未来,学院将继续锚定“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培育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构建“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开放共享”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升级的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奋力书写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篇章。

  (马壮 高军霞 陈曦 秦红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新闻·要闻 03产教融合 打造育人生态圈 马壮 高军霞 陈曦 秦红星2025-07-18 ——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