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将北疆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人才的必然要求。内蒙古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工大先锋”党建品牌牵引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共融共通,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北疆文化中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长城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汲取红色文化力量 让课程思政引领思想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北疆文化内涵丰富,“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获得了“模范自治区”的荣誉。学校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群,打造“必修+选修+微课”三级课程体系,探索“理论+实践”的育人途径,形成“公共+专业”课程格局,全方位升级课程思政体系,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学校在必修课、选修课、微课教学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了红色文化。“理论”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途径融入红色文化,“实践”环节通过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形式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了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有红色文化的元素,构建了“课上+课下”的“大思政”格局。开展“三下乡”“扬帆计划”等志愿服务项目,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化设计、时代化表达、生活化融入,有效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传承农耕文化内涵 让课程思政助力行动 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劳动、社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结合课程知识点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学校一直致力于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前期的思政教育,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助力。学校党委立足服务“两件大事”,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建品牌提升事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辐射作用,实施有组织科研和乡村振兴,推动高校党建与业务“互融互进”“提质增效”。实施校地联合“科技小站”培优提质计划。发挥产业转移与成果转化特色优势,聚焦产业需求、凝练学科团队、瞄准转化目标,实施“党建引领+科技服务+社会实践”新模式,遴选挂牌学科团队“科技小站”,延伸高校党支部服务社会“触角”,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太阳能设施农牧业利用技术团队师生党支部积极打造“北疆太阳能先锋”党建品牌,依托“科技小站”优势,建设示范工程和太阳能温室乡村振兴产业园,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在赤峰市松山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等重点帮扶旗县建成示范工程40余处,太阳能温室乡村振兴产业园4座,打通了乡村产业振兴“脉络”。 弘扬长城文化精神 让课程思政成就梦想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大量历代长城遗存以及各类相关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学校重视长城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立“红石榴”宣讲团,优秀学生积极加入宣讲团,用心发现民族团结进步案例,广泛挖掘奋进、发展中的学校故事,丰富宣讲内容,提升宣讲温度。他们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当好理论宣讲解读的轻骑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蒙古马,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通过挖掘北疆文化精神,结合新工科教育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构建大格局,不仅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推动了自身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乡村地区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乔海龙 马剑龙 常泽辉 刘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