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7-11 星期五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以“情境德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情境认知理论是一种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境德育”则通过人为设置和优化情境来实施道德影响,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稳定的道德行为,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围绕“情境德育”这一理念,通过促进“情境德育”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情境、打造情境式思政教育课堂、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中融入德育、打造校园文化情境等方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1 促进“情境德育”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思政课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既存在理论层面的关联,又在实践路径中形成互补关系。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突破思政课局限于课堂、校园这一有限时空范围的狭隘性,突出多维时空协同育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实践场所打通学段、打破隔阂、打穿内容、打透过程,使“大思政课”具备“实践的宽度”。

  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广泛调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一切育人主体,有效整合育人资源。立足“情境德育”,通过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打破课堂界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了新途径。

  2021年,福建省高校思政课石红梅名师工作室与厦门市高中政治王守琼名师工作室在厦门二中签订协议,双方将结对共建“思政发展共同体”。依据协议,双方将在思政课教材开发、思政课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学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

  2 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情境,“知行合一”上好“大思政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思政教育走出书本的象牙塔,融入实践大熔炉,便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学子的心灵。投身实践情境,践行“知行合一”,是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学校通过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在躬身力行中锤炼品格。

  全国足球赛事志愿活动、洁净沙滩志愿活动、春运志愿活动、鼓浪屿游览区志愿活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志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厦门二中学生扮演了重要角色。学校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在服务中收获,在奉献中成长”,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志愿者素养,厦门二中初中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4月14日组织成员前往厦门市鼓浪屿马约翰纪念馆开展专题培训。马约翰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展馆历史、建筑布局及展陈特色,并进行岗前培训,向学生讲解文明引导方法和礼仪规范。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马约翰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体育事业的贡献。

  马约翰在厦门市鼓浪屿出生,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在马约翰纪念馆中,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马约翰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在讲解马约翰的生平事迹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除了志愿服务,学校还采用“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嵌入式整合劳动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是指学生在某一周内“承包”所有物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学校把安全保卫、绿化保洁、图书管理等工作进行打包分解,下发到各个班级,由学生轮流上岗完成。例如,由学生承包教学楼走廊、楼梯和栏杆卫生等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素养,让学生认识职业,体验职业。

  此外,学校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月活动。在主题教育月,通过开设一堂思政教育课、举办一场民族服装秀、进行一次校园宣传、举行一次绘画活动、开展一周民族音乐展播“五个一”活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3 打造情境式思政教育课堂,让“大思政课”“活”起来

  学校传统的思政课堂常因理论抽象,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而真实情境则为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学校积极开展系统情境模拟教学。教师根据思政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红色档案资料,设计相关情境。例如,在讲述长征精神时,组织学生模拟长征途中的重要场景,如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等,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和长征精神的内涵。

  近日,学校地理教研组与政治教研组联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教研活动。地理教师陈薇薇以“新疆海鲜陆养”为切入点,对国家安全知识进行讲解。课堂上,陈薇薇运用大量情境,通过剖析“盐碱地改良、生态养殖、粮食安全”的转化链条,引导学生理解资源创新利用对国家安全的战略价值,引导学生理解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4 在体育与艺术活动中融入德育,突出情境体验

  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德育模式正经历着从说教灌输向情境浸润的深刻变革。体育与艺术作为具有实践性和感染力的教育载体,其动态开放的场域特性为德育提供了天然的孵化器。厦门二中通过构建具有情感张力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体参与和艺术表达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这种“做中学”的德育模式,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也回应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

  厦门二中的足球印记“悠久且深刻”。厦门二中由英华中学、毓德女中、怀仁女中等鼓浪屿上诸多中学几经组合而成。1898年,英华书院在创办的同时就建立起英华足球队,是我国较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学校之一。如今,厦门二中每个班级都组建了足球队,“协群杯”班级足球联赛是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盛大活动。从年段内比赛到校级争霸赛,每场比赛都精彩纷呈。学校认为,“五育”融合应该是人人参与,不应当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而全员参与的体育运动恰恰是激发和营造教育氛围的重要基础。

  学校认为,校园足球的“本”体现在体育向教育的回归上,即以球育德、以球启智、以球健体、以球育美,形成“自强不息,合作进取”的校园精神。

  2024年11月,集美区“非遗古琴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学校集美校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集古韵弦歌、文学绘画于一体的视听盛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演奏技艺传承人黄志禄担任此次活动主讲。黄志禄带领学生走进古琴的世界,介绍了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古琴的构造。同时,他带来了古琴独奏《神人畅》《酒狂》、古琴伴唱《鹿鸣》、琴箫合奏《梅花三弄》《关山月》等作品,一曲曲精彩的演绎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时空,聆听古琴悠扬。黄志禄在授课中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调用所学的文学、历史、美术等领域的知识进行乐曲赏析,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学校突出情境体验,在艺术活动中融入德育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厦门二中的学生合唱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合唱团曾获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声乐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类一等奖、第七届中国童声合唱节金奖。学生演绎的《大鱼》等作品,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音乐是厦门二中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合唱团为喜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这使音乐爱好者能更加纯熟地表现音乐之美。在学习合唱过程中,学生既练就了合唱的本领,又展现了刚毅坚强的品格。

  5 打造校园文化情境,加强情感浸润与熏陶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结合历史和现状,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情感的浸润与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厦门市鼓浪屿有8个红色遗址,其中,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旧址位于厦门二中的鼓浪屿校区内。1938年5月10日厦门各抗日团体在这里集会,联合成立了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为厦门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学校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并将其打造成“信仰加油站”。

  2024年11月,厦门二中党委书记王守琼协同高三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高三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史馆,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在校史馆内,王守琼介绍了学校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她向学生介绍了学校的足球、英语、音乐三大办学特色及其历史传承。这是学校利用校园文化情境,加强情感浸润与熏陶的典型做法。

  学校加强人文景观建设。校园内建有院士园、军英园、足球广场等“七园一广场”。学校因地制宜,设立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厅、合唱团演出美照长廊、流动图书角等,营造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班级文化环境体现的是人文,强调的是渗透,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让每个班级都成为文化场。学校各个班级宣传板报的内容、设计充满美感,班级的卫生角、图书角等各具特色。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建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以“情境德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建阳2025-07-11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2 2025年07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