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7-09 星期三
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
打造计算机类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代码生成、测试自动化等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压缩了业界对基础编程岗位的需求。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秉承OBE理念,将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由“编码能力”转变为“AI工具驾驭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政引领、‘双师’协同、多域交叉、多维赋能”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协同提升,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先后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思政引领

  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党风引领学风,创新双融教育模式。学院创新打造“党建+专业”融合育人平台,依托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湖北大学—贵州税务研究生工作站),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党员研讨会等活动,构建“技术研讨+党性锤炼”双螺旋推进机制,实现党风引领学风、科研反哺党建的良性互动。

  构建四维思政体系,贯通课程育人链条。学院系统构建“目标设计、元素挖掘、教学融入、成效评估”课程思政范式。在“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中融入5G通信、北斗导航等自主创新成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中增强学生攻坚意志。形成科技报国案例库与工程师精神培育矩阵,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怀塑造的有机统一。

  重塑协同育人生态,打造“三位一体”机制。学院创新构建“理论筑基、价值铸魂、实践强技”协同育人矩阵,通过“标准化管理+个性化培养+协同育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共制、教学案例共编、实践项目共研”的协同机制,推动专业知识传授、核心能力培养与思政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达成“专业技能、工程伦理、产业报国”三维贯通培养目标。

  “双师”协同  实现理论筑基与实践强技的联动增强

  打造“双师”队伍,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学院依托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学科专业,遴选学术造诣深厚的科研中坚担任校内导师,同时广泛吸纳中船重工、奇安信等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组成“双师型”导师团队。校内导师聚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注重学生学业规划和创新能力培养;校外导师侧重行业发展与工程实践,聚焦学生工程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双师”联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与产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单一导师制下知识结构狭窄、校内外脱节的困局,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互补。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协同开展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指导和实习实训工作,实现从学业规划到课题研究、从理论学习到工程实战的全周期联动。通过“校内夯实理论、校外强化实践”的协同共育,学生能够参与大型工程项目全过程,直面产业实际问题,既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又锻炼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了计算机类毕业生的专业竞争力。

  多域融合

  构建计算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加速产业变革的时代,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创新推出“技术驱动—行业需求—课程开发—能力认证”“四位一体”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体系,以多域交叉融合为核心,精准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

  重构双维课程体系,应对技术迭代挑战。学院重构“行业特色+职业导向”双维课程体系,一方面深度对接税务、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开设“电子税务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6门行业前沿课程;另一方面,紧密匹配数据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职业能力图谱,针对性开发8门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形成“领域知识+职业技能”的交叉培养矩阵。

  构建递进式培养平台,完成能力阶梯跃升。为突破多域交叉融合技术实践的难题,学院构建了“虚拟仿真实验—校内工程实训—校外项目实战”三级递进式培养平台。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学习掌握智能技术,通过校内工程实训将智能原型应用于领域场景进行系统开发,最终深入合作企业依托实际项目进行多域交叉的实践强化训练。通过由浅入深的进阶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实施复杂多域交叉软件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

  该体系实施后,学生解决跨行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项目不仅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湖大方案”,其多域交叉融合的生态化培养模式,也为新工科教育应对技术聚合与产业变革提供了一定经验。

  多维赋能

  实现工程能力与创新思维协同提升

  以“贵州省税收风险监控软件平台”“中粮糖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管理平台”以及“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服务系统”等百万级乃至千万级的大型应用科研项目为导向,以项目技术需求为指引,以解决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由校企导师联合开展研发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到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直至系统测试等各个环节;对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难题,邀请校企导师深度参与,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并注重对学生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面对智能时代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以及AI技术在IT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开发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学校、企业和行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更新,构建了“技术驱动—行业需求—课程开发—能力认证”“四位一体”的课程生态体系,打造了深度融合税务、教育和智能制造等行业场景的特色课程,以及精准对标数据分析师、软件系统架构师等核心职业岗位能力的专项课程,同时注重基于AI技术辅助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由“编码能力”向“AI工具驾驭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变,全面助力其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张䶮 秦明君 杨超 杨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打造计算机类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 张䶮 秦明君 杨超 杨丽2025-07-09 湖北大学计算机学院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