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校校长与学生畅谈生涯规划
|
|
对话育人“4W”模型图
|
|
学科对话育人“5E”教学流程图
|
2019年,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正式创立。作为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苏州大学联合兴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它是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布局,承载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盼与深切信赖。 创校之初,学校将“对话育人”理论引入实践场域,延续“对话教学—对话教育—对话育人”三阶段育人体系的学术成果,于制度构建与课堂革新中探索教育本真的回归。伴随“学科对话育人”模型的逐步建构与落地实施,该理念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从单一学科拓展至小学各学科,最终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性与引领性的实践样本。 以“育完人”为核心理念,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赓续百年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育人传统,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广阔图景中砥砺深耕。今日之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已然在传承与开拓中树立起独具风格的“苏派名校”形象,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力量。 立体对话 重塑教育价值坐标 作为“对话育人”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始终坚信,教育的真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相遇与共同的成长。学校以“对话”为育人的核心路径,推行“对话自我、对话他人、对话社会”的多维立体实践,在尊重与信任交织的氛围中,构建一个心理安全、情感通达的课堂空间。教师、学生、家长与社会多方携手,形成共学、共建、共享的教育共同体,为每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提供温柔而有力的支撑。 这种“对话育人”的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温和回应,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情回望。学校鼓励教师从课堂的“独白者”转向“引导者”,让每名学生都能在对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表达中重构对世界的理解,在倾听中感受到被看见的价值。由此,“对话”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课堂,而是成为润物无声、浸润全域的育人之道。 为了更扎实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始终坚持从教学现场出发,倾听来自课堂的真实声音。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听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第一手数据,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背后的问题与成因。从“单向讲授”带来的平等缺失,到“灌输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再到“硬性评价”影响个性发展,问题一个个浮出水面,也一一成为学校改革的方向。 基于实践中的深刻洞察,学校着手对传统教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重构。在深入研究“对话育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理论融入本土语境,将理念落到实际教学之中。从学科模型的构建,到教学流程的优化,再到评价方式的革新,处处可见实践与思考的交融。 在持续的实践中,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不断更新育人理念,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教学思路。这一理念摆脱了单一视角,转而关注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之间的深层联结,呈现出更加立体、更加人本的教育图景。以“学科对话育人”模型为轴心,学校鼓励教师共创教学理论,营造一个兼具系统性与开放性的育人场域。在这里,学科特色被充分尊重,教学策略被持续优化,教学规律被不断探索;在这里,教育的价值坐标,正在对话中被重塑。 如今,在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默默聆听。对话让每一个声音都被聆听、每一种想法都被尊重;课堂不再是知识灌输的战场,而是灵魂相遇的田野。在那里,思想彼此激荡,个性自由舒展,创造力悄然萌生。学生在互动中不断突破自我,在表达中体会尊严,在合作中理解世界,最终成长为精神独立、思维灵活、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全域对话 激活素养生长基因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始终坚持“对话育人”的核心理念,力求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学校相信,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孤立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发现知识背后深层的逻辑联系,进而构建起一个有机、系统的认知体系,具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打造三级课程体系,将对话深度融入课程、活动与生活实践之中,构建起覆盖课堂内外、纵横多域的全域对话育人体系,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内化素养的生长力量。 基础型课程以牢固的学科根基为依托,严格对标国家课程标准,覆盖语文、数学等16门核心学科,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拓展型课程则着眼于德行与生命的联结,涵盖亲情培育、集体互助、社会关爱等情感教育维度,并融合教育理念,如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等实用内容,强调教育的现实观照与生活温度;提升型课程充分释放校本特色与学生个性潜能,涵盖“七礼”“六节”“百团”三大板块——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有兴趣社团的多样融合,更有艺术节、科技节等展示平台,为学生创造多元表达与自我实现的广阔空间。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对话”早已突破一门课程、一个课堂的边界,如水入万物,浸润每一门学科的肌理,真正实现了从点到面、由内而外的全域覆盖。每一门课程都在自身的语境中,探索出专属的育人主张,确立了富有学科特质的对话主脉:语文是“对话文本”,数学是“对话思维”,英语是“对话情境”,音乐是“对话乐律”,美术是“对话色彩”,体育是“对话身体”,地理是“对话经纬”,历史是“对话古今”,生物是“对话生态”,化学是“对话元素”,物理是“对话物质”,道德与法治是“对话生活”,信息科技是“对话IT”,劳动是“对话劳作”,科学是“对话自然”,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对话实践”。这些主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育人观的转向——通过对话,让学生成为意义的发现者、成长的建构者。 正是在这种系统而深入的课程建设与育人探索中,学校的教育实践不断绽放成果。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玉米皮草编”手工坊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发表草编作文13篇,发表并获奖草编作品10幅。航模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获一等奖,风笛合唱团获首届江南合唱艺术周表演银奖……一项项亮眼成绩,不仅展现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风采,也印证了“对话育人”理念的生命力与实践价值。 课堂对话 创新教学操作系统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学科对话育人”的理论构建,如一条主脉,为教育实践输送着持续而稳定的血液;课程框架的搭建,则如脊骨般支撑起整座教学体系的体温与高度。理念不再只是纸上的宣言,它在一堂又一堂课里落地生根,在师生之间的真实交流中开花结果。在这条从理念走向路径的探索旅程中,学校提出了“4W”核心思路,作为教学模型建构的导航星图。它既统一了思维的逻辑起点,又为教师的个性化创造保留了广阔的空间。通过不断追问与反馈形成“理念—实践—再反思”的闭环,逐步沉淀为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延展性的教学系统。在这张图谱之上,每一名教师都需回望初心,追问本学科之所以教学、之所以育人的根本意图。于是,四个朴素却深刻的问题浮现眼前—— 第一,为什么对话?这是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追问。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秉持对话育人主张,是想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单向化”、课堂教学“灌输式”、教学评价“单一性”的现状,希望以多元对话取代独白教学、以核心素养取代知识本位。比方说,在“对话育人”的课堂上,并不存在“标准答案”一说,每一个思考角度都珍贵,每一种想法都值得肯定。在设计自动驾驶汽车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设计图纸里,有的汽车长了翅膀在天上飞,有的汽车装了轮胎在水上漂,看起来天马行空,然而科技创新的火种也许正燃烧在这一张张笔触稚嫩的图纸上。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引导学生设计出完美的汽车图纸,而在于利用对话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激发科创想象力。在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课堂上,核心素养有时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第二,和谁对话?真正的对话,不只是师生之间的交谈,更是多维连接的生成。在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对话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在校本课程“玉米皮草编”的课堂上,教师朱明红给这张“对话之网”织下了生动的一针。课堂一开始,她并没有直接讲授技法,而是从一只手工草编包说起。她将这件作品举在阳光下,草藤的纹理在光线中闪烁着温柔的光。她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做出一只属于自己的包?”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兴趣的种子悄然种下。接着,她将草编包一点一点拆解,分成一条条编织辫,学生仔细观察每一股编织的走向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手与劳动媒介建立了连接,他们开始与“劳动”本身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等到学生有了初步观察与感知,她引导他们展开小组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热烈而真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补充、解释刚刚的发现。这是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是知识在交互中悄悄生长的过程。在学生讨论中,她适时介入,稍作点拨,化身对话的催化者与守护者。 这堂课并未止步于教室四壁。朱明红鼓励家长通过微信群点赞、转发孩子的作品,与课堂保持温暖联结。她还组织学生走入社区,担任草编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在居民区开展草编教学志愿服务,甚至用草编复刻苏州的古典园林与地标。孩子们的手艺不只是被“学会”,更在“用出来”的过程中,生出文化自信,也点燃了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 第三,怎样对话?要让对话真正发生,教学流程与方法必须贴合学科本身的特性。一方面,学科组教师认真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方案、课标、教材,剖析教材体系的逻辑性,针对学科教学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设计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案时,教师通常将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作为课程内容导入,充分尊重中学物理重实验探索的学科特色。另一方面,学校也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比如三个基本环节“问题情境—合作互动—迁移拓展”和“5E”流程——Engagement(吸引)、Exploration(探究)、Explanation(解释)、Evaluation(评价)、Elaboration(迁移)。学科特色和基本流程的结合,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成功实现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例如,在“单刀双掷开关设计”的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首先会将单刀双掷开关与日常生活中的楼梯电灯原理联系在一起作为课程内容导入,创造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然后通过组织生生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电路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辅之以恰当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最后组织学生亲手设计电路开关实验,在实践中培养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学科特色和基本流程的结合,既充分尊重中学物理重实验探索的学科特色,实现了课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提升课堂质量。 第四,对话成什么样?好的教育从来不仅在于讲授,更在于如何评价。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构建了具有温度的人文评价体系,提出以“软性评价”取代传统的“唯分数论”,从主体、内容、形式三个维度予以优化。评价不再只是教师的单向判断,而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评价内容不再是冷冰冰的对错判断,而更注重发现与激励,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发展;评价方式也从传统考试走向过程性、表现性与多元性,既关注结果,也珍视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也点燃了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使教育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原点。 通过“4W”思路的自我追问与实践深化,各学科的育人模型已初具雏形。然而,教育从不是封闭的孤岛,学科之间的融合,正是素养生成的关键所在。真正的学科整合,不是机械拼接知识点,而是在真实问题中引导学生打破边界,发现联结,生成意义。这种跨学科的联动与生成,正是对话教学走向闭环系统化运作的关键一步。 例如,在一堂美术课上,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想不想把你画的动漫角色做成一部动画片?”“想!”教室里瞬间沸腾。教师顺势引导:“动画片要靠故事吸引人,你的角色有没有故事呢?”孩子们围坐一圈,开始讲述、补充、接龙。一段段天马行空的情节,就这样在生生对话中逐渐成形。随后,教师引导他们看见另一种可能——她打开AI创作平台,演示如何输入故事指令,上传角色形象,借助系统自动生成动态图像与短视频。技术的演示如火星落地,点燃了学生的探索欲,他们按捺不住,纷纷打开平板,动手开始自己的“动画实验”。这堂课不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更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路径,让绘画在AI的赋能下拥有了生命。语文支撑了故事表达,美术呈现了角色设计,信息技术则完成了技术转化——知识不再相互独立,而是在融合中彼此唤醒。 同时,“对话育人”是一个动态的模型,在具体的落实中更应该根据不同的现实条件因材施教,坚决反对“一刀切”。比如,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面对数学题目常常依赖猜测和随机选择,这时候照搬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因此,一年级初期以教师读题、学生思考为主,然后再慢慢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例如“小讲师”之类的教学形式,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话能力。这些因“课”制宜、因“时”制宜的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言不由衷的“假对话”、脱离文本信马由缰的“空对话”、琐碎繁杂的“浅对话”。 从顶层设计到实践细节,从课程理念到课堂操作,“学科对话育人”的模型在一次次追问与回应中逐渐清晰、不断生长,构筑起“理念引领—方法创新—评价反哺”的闭环机制,推动教学系统持续演进与优化,最终构建起一套既具理论支撑,又富现实效能的育人体系。 可视对话 描摹成长真实曲线 所有教学理念与课堂探索只有落脚于真实可见的成效之中,才能回应社会与家庭对教育的深切期望。为此,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高度重视课堂品质,以制度为骨、标准为翼,构建起一套可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了“学科对话育人”指南,试图以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勾勒出一堂“对话育人”课堂应有的样貌。 这份指南,是教学的准绳,更是育人的诗篇。它源于对学生成长节奏的深刻把握,也扎根于各学科的知识脉络之中。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里,人机对话早已不只是工具操作,更是理解与思维的一场较量。因此,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育人指南的时候,学生是否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语言,便是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尺。 与此同时,指南也是课堂之镜,映照“对话育人”是否真正发生。以小学数学为例,在“计算数学”中,学生是否能言明算理算法;在“解决问题数学”中,是否能讲出思维路径;在“概念数学”中,是否能整合测量与实践;在“图形数学”中,是否能借旧知触及新知……这一系列标准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衡量他们在对话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理解、表达与生长。标准的背后,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坚持,是对教学平等关系的强调,是对对话广度与深度的深切守望。 当然,仅靠自我评估,远不足以看清育人成效的全貌。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主动引入外部力量,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联手,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化评价建构。围绕“对话育人”的核心理念,学校对评价主体、内容、形式三大维度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架构。从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到拓展课程的实践记录,再到校本课程的成果展示——一套多元、动态、立体的评价体系由此浮出水面,既回望过程又映照成果,既量度能力又捕捉成长的脉动。 最终,在理论架构、课程设置、育人模型、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共同形成的合力下,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达成了“学科对话育人”项目的成功实践,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教育品牌。学校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全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等多项荣誉。 这项育人实践不仅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也为更多学校带来了可行的改革样本。它以涓滴之力,推动着“学科对话育人”的理念在更广阔的土壤中落地生根、生发开花;以点带面,助力区域教育品牌的整体塑造与跃升。在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的课堂上,对话不只是教学的方式,更是生命彼此照亮的过程。正是这些真实而微小的对话,构成了教育的温度,也让生命在彼此的交汇中悄然发光。 (潘娜 高乃定 高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