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星期二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学改革激活力 思政铸魂育新人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2024年贵州省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项目,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优势,不断巩固育人阵地,拓展育人渠道,增强学科思维和发展思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强化教学保障

  筑牢育人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学组织保障,优化完善育人组织架构。遴选高职称、高学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律的干部队伍,构建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和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求,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教学科室紧密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在6名班子成员中,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名、博士4名。强化主体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为学生带来“鲜味十足、醇味浓厚、营养丰富”的思政课,主讲课程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强化制度监督,制定执行规范,实行严格的新进教师试讲制度、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青年教师培养制度。2024年,院级领导听评课35次,教研室主任听评课41次,院级督导听评课112次,联系、培养青年教师10余名。制定《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实习制度》等,建立健全学院本科生就业帮扶机制,全链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业、实习、就业相关工作,全方位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坚持教育优先

  巩固育人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加强阵地管理,提高思政育人成效。加强教学管理,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思政课堂教学纪律,坚决做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开齐开足必修课、选修课和特色课,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学段既相互衔接又有明确区分度的思政课程群。除开设核心课程外,学院还开设了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不断优化课程育人体系,形成核心与外围、共性与特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思政课程群,其中,5门思政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认定。加强阵地人才建设,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要求,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面向社会招聘、校内划转等方式优化教师学缘学历结构,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从复旦大学等名校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培养本土博士(包括在读博士)8名,社会招聘教师10余名,校内划转教师14余名,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加强网络阵地管理,设立专门的舆情信息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加强对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坚持教学联动

  拓展育人渠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合作在铸魂育人中的联动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寝室安全、心理健康和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2024年,选派3支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评贵州医科大学2024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1个、优秀个人11名。构建“大思政课”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先后与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健康职业学院、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围绕教师实践研修与学历深造、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项目申报、集体备课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合作。截至目前,苏州大学为学院培养在职博士2名,学院到其他基地开展实践研修、研学活动多次。

  未来,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使思政课堂变得“有趣”“有味”。构建优质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兴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0教学改革激活力 思政铸魂育新人 陈兴明2025-05-27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5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