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星期二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一贯通三融合”培养拔尖运动人才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实践,通过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体教融合、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成长通道狭窄、综合素质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和学训矛盾突出等四大问题,显著提升了运动训练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质量。该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以培养优秀拔尖运动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拔尖运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解决成长通道狭窄问题

  通过建立“双师”机制、送教机制和深造机制,实现拔尖运动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双师”机制即实施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专业导师联合培养。通过校内导师在本科阶段的理论指导,启发优秀学生进入硕博阶段学习,校外导师将学生在训练比赛中的实践经历与硕博阶段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为贯通式培养发挥引导和奠基作用。送教机制即针对运动训练专业中优秀运动员被国家队或省市代表队征召集训或比赛的情况,学院采取派教师到队里去授课辅导、组织考试,解决他们无法返校学习的问题。同时,在送教过程中,发现学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博的条件和能力,动员拔尖运动人才继续深造。深造机制即学院制定了针对拔尖运动人才的升学激励政策,建立“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竞赛成绩+发展潜力”四维选拔标准。奥运冠军赵帅、施廷懋等人实现了在西南大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解决了拔尖人才成长通道狭窄的问题。

  “体教融合”解决综合素质不高问题

  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打破“唯竞技”的培养导向,树立“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培养导向;全方位开展思政教育,在日常教学、训练、比赛等育人过程中,开展“讲奥运故事”“奥运冠军面对面”等系列活动,让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来到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授位仪式等活动现场,走进学校、学院、班级、寝室,与师生面对面讲述自己在比赛中展现的国家至上、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等体育精神,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依托体育学院开展的“国际课程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领域国际专家的专题授课,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学院的“天生星火党员服务队”等服务平台,向全校师生和社区民众提供运动技能培训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校内校外融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深度整合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家庭五方资源,构建一体化培养平台。政府部门主导制定体教融合政策,引导专业发展;校外各方为学生提供真实实践场景和实习基地,基于OBE理念将行业需求反向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整合体育、科技、医学等跨学科资源,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研实践难题。同时,学院有计划地组织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组织,通过赛事策划、比赛执裁、赛事数据分析等工作,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社会培养“能教学、会执教、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线上线下融合”解决学训矛盾突出问题

  在数字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院针对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被国家队或省市代表队征召参加集训或比赛的实际情况,开发线上课程,创建“西大云课堂”,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库,借助互联网、数字平台解决因在役或在外训练比赛造成的学训矛盾,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赋能学生培养全过程。通过开发实习工作线上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线上管理系统,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数字化学业成长平台,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培养奥运冠军7人次、世界冠军100余人次、硕士博士300余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次、三八红旗手获得者2人次、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次,还有诸多奥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国家队教练员、大中小学教学名师、国际或国家级别裁判员、国际或国家级别运动健将等拔尖运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逐年稳步提升。连续3年在全国高校体育竞赛中排名前10位。学院培养的以施廷懋、赵帅、罗诗芳、谌利军为代表的拔尖运动人才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育人模式历经6年构建,4年实践检验,在10余所兄弟院校中推广应用并获得广泛认可。

  (黄晓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一贯通三融合”培养拔尖运动人才 黄晓灵2025-05-27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2 2025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