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星期二
浙江警察学院
三维驱动 打造公安院校美育之路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浙江警察学院聚焦公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与文化使命,积极构建以“服务实践、文化传承、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三维驱动”美育新体系,力求体现“公安味、文化味、大学味”,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塑造品格、涵养精神、坚定信念。

  服务实践:美育“走出去”,扎根基层一线

  公安职业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公安美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能力的提升,更体现在服务公安实践、涵养职业精神方面。浙江警察学院坚持把美育嵌入实践育人体系,推动艺术教育主动“走出去”“沉下去”,融入一线、服务基层。

  学院师生持续参与浙江公安文化轻骑兵基层行、“书画名家进警营”“亚运安保慰问演出”“‘小警察’公益夏令营”等各类公安文化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艺术创作、文化宣讲等多种形式,丰富基层警营文化生活,助力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多名教师因长期服务公安文化事业,获评浙江省文联“文艺志愿者之星”、浙江省公安部门“公安文化千百十人才”等荣誉。

  学院创新构建“三清单”合作模式:基层公安机关提出艺术文化建设需求清单,学院精准匹配师资与资源清单,双方协同制定文化平台建设清单,推动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近年来,学院依托该机制,与萧山区公安部门等单位共建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常耕书道馆”等文化名家创作室,实施“暖警惠警”等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反哺实战,促进警院美育与公安实践深度融合。

  文化传承:美育“热起来”,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政治属性鲜明、育警功能突出的公安院校,浙江警察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公安文化的创新相结合,打造警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品牌。

  学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积极引入地方非遗资源,与瑞安市政府部门、浙江省交响乐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绍剧艺术中心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藤牌舞”“绍剧”等传统艺术项目有机融入艺术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之中,如通过“墨写文意”书画大赛、“雅韵文华”非遗绍剧进校园等品牌活动,构建“课堂即舞台”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

  学院每年举办公共艺术成果展演、文化艺术节、红歌传唱、歌舞快闪等活动,组建合唱团、舞蹈团、民族艺术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内外艺术竞赛与文化交流,创作并演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节目,有机融入公安元素与时代精神,讲好新时代人民警察的青春故事与奋斗历程,展现“文武兼修、德才并重”的学警风采,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课程改革:美育“融进去”,构建系统体系

  作为公安本科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浙江警察学院持续推进美育课程供给侧改革,形成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锻造坚定的忠诚意识。

  学院设有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摄影等20余门线下艺术选修课及多个线上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其中,理论课程注重美育基础知识普及,涵盖音乐欣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培养人文素养;实践课程聚焦动手能力提升,设有合唱、书法、国画、舞蹈等操作性强的艺术实践项目;创新课程则着重艺术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围绕公安主题开展原创合唱、舞蹈、微电影、舞台剧、书画创作等,推动艺术实践与警务实践、学科竞赛、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不仅如此,所有美育课程讲授中还注重融入思政元素和价值引导,例如在影视鉴赏课中,学院强化法治理念与警察精神的艺术表达;在书法课中倡导“心正则笔正”,强调人格修养与艺术修为的统一;在民族音乐欣赏课中,精选藏族民歌、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等作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

  浙江警察学院通过构建“服务实践、文化传承、课程改革”三维驱动机制,在服务公安实战中涵养职业素养,彰显“公安味”;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味”;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提升育人效能,体现“大学味”,努力打造融文化艺术暖警工程、公安文化传承创新和公安艺术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美育之路,为行业特色本科院校美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薛姣 楼徐燕)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三维驱动 打造公安院校美育之路 薛姣 楼徐燕2025-05-27 浙江警察学院 2 2025年05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