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星期四
四融四转 学创共生
——烟台南山学院数智驱动新工科一流课程建设实践

  烟台南山学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数智驱动”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工科一流课程建设模式。其中,科技与数据学院创新性提出“四融四转 学创共生”课程建设模式,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生态体系建设新路径。

  “四融”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生态

  科技与数据学院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系统推进“四融”,构建闭环式育人生态。通过“课程融链”将计算机网络、Linux(操作系统内核)、局域网与Java串联,以企业级项目基于SDN(软件定义网络)的云网协同系统贯穿教学,学生参与从网络协议配置、Linux系统运维到Java开发网络应用的全过程,形成“配置—开发—组网—优化”一体化能力链条;通过“知识融新”引入5G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关等产业技术转化为实验模块,同步更新30%的教材内容,并同步华为认证体系;通过“场景融产”联合企业共建虚实结合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实训平台,开发工业物联网等10个实战案例,教师带队参与企业网络优化项目;通过“评价融效”深度整合评价过程与实际成效,以“项目交付+技能认证”双轨考核替代试卷考核。

  “四转”推动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变革

  科技与数据学院以“四融”为突破口,推进“四转”教学改革。

  一是理论教学转向场景化赋能。学院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基础组网—智能运维—创新开发”三级项目包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完成企业级项目开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课堂教学转向工坊实践。学院积极搭建“企业技术标准—课程模块—教学资源”转化通道,及时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成功打造4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出版应用型新形态教材20部,《局域网组网技术》获批省级一流本科教材。

  三是教师教学转向导师引领。学院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虚拟教研室、企业导师工作坊等载体,形成“教师导学—企业助研—学生互评”多元互动生态。

  四是作业任务转向产品孵化。学院依托“AI+网络”创新实验室,实施“跨年级—跨专业—跨校企”协同攻关。近3年,校企联合申报专利36项,5项学生研发成果应用于南山集团有限公司各企业项目,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价值共生。

  “学创共生”实现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良性互动

  科技与数据学院以“学创双螺旋”驱动课程生态建设,深度融合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全力培育自主创新型数智化网络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传统壁垒,将“网络协议分析”等专业课程与AI协议生成器开发等实践项目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创新—再学习”模式中实现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在技术赋能方面,引入智能引擎,实现自然语言到代码的自动转换,构建“问题—知识—创新”动态图谱,确保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前沿,让学生所学即为产业所需。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打造AI创客工坊,集成智能化开发工具链,加速创意验证。在教学评价方面,借助AI分析技术,从知识掌握、工具运用、创新能力3个维度绘制个性化“学创能力画像”,实现精准化与可视化评价,形成“课程教学—资源支持—评价反馈”全链条赋能课程体系。这套行之有效的“学创共生”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学生发表论文76篇,申请专利27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超500项。学院年均为产业输送200余名复合型网络人才。

  “协同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烟台南山学院从制度、师资、平台、激励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夯实课程建设根基。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将一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核心任务,出台《一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构建职能与教辅部门横向联动,校、院、室纵向推进的课程协同联动共建机制。在师资建设方面,组建“教授+青年教师”“传帮带”课程团队,实施“金师培育计划”,构建“教学竞赛—企业挂职—横向课题”三维成长路径,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别”一流课程进阶培育体系。在平台建设方面,建成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3个,配备高端企业级设备,实训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职称评审制度,细化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设立“课程建设标兵”荣誉称号,全方位激发课程建设活力。

  “四融四转 学创共生”课程建设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数智技术重塑课程体系,以“四融”贯通产教资源,以“四转”重构教学逻辑,从而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创共生”的质变。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贡献力量。

  (肖川)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四融四转 学创共生 肖川2025-05-22 ——烟台南山学院数智驱动新工科一流课程建设实践 2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