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标落实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求,把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深度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从巩固课程教学地位、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增强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的综合育人效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五育融合”为总纲,巩固思政课程教学主导地位 坚持把“五育融合”贯穿思政课程教学全过程。结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在面向本硕博公共政治理论课中专章讲授或重点突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医学史校史、疫情防控、体育锻炼及劳动教育等内容,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从教学内容层面聚焦“五育融合”。打造“五育融合”特色思政教学版图。制定《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把专业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医学伦理学”“贵州省情”等思政必修课及“医患沟通”等思政选修课纳入整体教学模块,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临床医学院”的“三主体”思政课程育人机制,形成医学生政治认同、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同步提高、双向促进的思政教学矩阵课程群,从课程体系构建层面体现“五育融合”。开设本硕博公共必修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4门,与相关兄弟院系联合打造“医学+人文”思政选修课近30门,获评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10项。 以“五育融合”为抓手,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理论研究 “五育融合”的教学融入,从方法论上拓展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视角和方法路径。一方面,充分发挥“五育融合”在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导向作用。在各类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中,鼓励引导教师重点围绕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开展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多维视角理论阐释和教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教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法提炼“五育融合”的思政育人特色做法,反向助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五育融合”在教材编撰中的支撑作用。在教材内容择取和章节安排上注重将党史国史与医学史校史相结合、科学精神与校训精神相结合、审美教育与知识能力相结合、心理健康与强健体魄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编写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论》“五育融合”思政课程特色教材,并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 以“五育融合”为媒介,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方式 学院加强“五育融合”的多元课程教学实践供给。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立足贵州红色文化地域特色和地方发展,与息烽集中营纪念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及安顺市、贵安新区有关乡镇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应用DeepSeek—R1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教室、学习通等信息化资源,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搭建“校内+校外+人工智能+虚拟平台”的“四维”“五育融合”课程实践育人机制。此外,推动“五育融合”的课程教学实践运用。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实习、社区服务时,设置与“五育融合”相关任务作业,如撰写医疗伦理报告、开展医疗法律法规宣介等,增强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聚合学科基础、竞赛活动和技能实操等中的“五育”要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成校内外协同联动、产学研互促共进的“五育融合”课程实践育人共同体。 以“五育融合”为路径,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效 “五育融合”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能的现实路径。首先,积极创新“五育融合”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制定《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规划》,把“五育融合”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通过“校园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将专业内容融入劳动教育、“实景基地教学+线上教学+人文通识讲座”将美学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体育运动+创新创业竞赛+专业实践”将体育融入思政教学,深入挖掘“五育”育人点,打造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其次,配齐建强“五育融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将“五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日常教育,引导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引者,既做学业良师又做人生导师。同时,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组建教学督导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质量反馈会,分享交流“五育融合”教学经验,提高“五育融合”思政课程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有贵州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 (肖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