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星期四
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材料科学创新人才

  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自2021年起全面推进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理论+实践+产业”三维联动,打造了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夯实学科交叉基础

  面对新材料多学科融合的特性,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基础强化—专业融通—创新拓展”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材料结构基础”“性能表征技术”与“产业应用专题”三大模块。其中,“产业应用专题”模块对接新能源材料、环保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设置“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设计”“退役电池回收工艺设计”等实践导向课题,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践迁移。

  在“材料制备技术”课程中,教学团队创新引入“微课单元”,将水热制备、气相沉积、3D打印等关键技术拆解为独立技能包,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产业场景中掌握设备操作与工艺优化技能。一名参与“锂离子正极材料制备”项目的学生表示:“通过模块化学习,我不仅理解了晶界调控理论,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以解决材料制备中的晶体结构问题。”在新课程体系下,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优秀率提升25%,毕业设计中产业技术攻关类选题占比超过60%。

  打造“新材料产业案例库”

  推动真题真做

  学院立足河南省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联合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通过共建涵盖100个真实案例的“新材料产业案例库”,创新“理论导入—数据解析—方案设计”教学模式,例如,在“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课程中植入企业“PET铜箔复合材料”应用案例,使学生深度参与电极材料选择、电解液适配等研发过程。同步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占比达30.2%,开发“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材料”等6门校企共建课程,其中,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红色材料之旅”实现专创融合突破,并依托两个省级实践基地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战—产业孵化”三阶培养链,近两年完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计算研究等10余项企业攻关项目。

  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战—产业检验”的闭环培养体系,学院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院2022版培养方案精准对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校企共建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河南省锂电池正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名企业专家长期担任企业导师,并在企业为学生配备了专用工作场地,开放企业实验室和中试中心,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了企业委托项目的研发。近年来,通过校企共同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校级奖项7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4项。

  实施“产学双评”

  激活创新潜能

  为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院推行“产学双评”考核机制,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占比30%)、工程实践能力考核(占比40%)、创新成果考核(占比30%)。例如,在“锂离子电池原理与材料”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企业命题—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报告答辩”全流程,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评分。

  在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中,企业教师占比达51.6%,均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在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6.7%。企业先后投入超亿元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免费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发放补助;近3年,学校建设了与学院相关的校内实验项目7项,配备相关科研设备,资金投入超百万元。

  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辐射示范效应显著

  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大部分毕业生选择读研深造,剩余的学生进入新能源头部企业,平均起薪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学院与合作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累计经费投入达850万元,产出新工艺4项、新材料6种,发表论文36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5项产品完成中试,3项成果实现产业化,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明显。在学院2024年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专家组表示:“学院的教学改革模式深度融合产业需求与学科前沿,为新材料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未来,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计划与30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将改革经验推广至全校的产业学院,预计每年惠及2000余名学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通过课程重构、案例驱动、产学协同,正逐步成为区域性新材料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高地。这一探索不仅为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人才基石。

  (黄丹 夏启勋 王彬彬 张高宾)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材料科学创新人才 黄丹 夏启勋 王彬彬 张高宾2025-05-15 河南理工大学新材料产业学院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