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星期四
校地智绘乡村 激活发展引擎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书写“专业实践+基层服务”双赢答卷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抓手。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紧扣国家发展脉搏,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导向,将专业实践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为进一步夯实农牧区财务管理数字化基础,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学院自2013年起锚定“校地合作+实践育人”双赛道,组织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师生,深入9个盟市、17个旗县、25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144个嘎查村,用“智慧账本”破解基层治理痛点,以“数字清查”厘清集体资产脉络,既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创新动能,更在广袤北疆大地上构建起“思政铸魂、实践强基”的育人新生态,谱写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崭新篇章。

  进行数字革新

  校地共建基层“智慧账本”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浪潮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10余年坚守,将专业实践锻造成破解农牧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师生团队3个月厘清合作社5年间的23类混杂账目,实现成本动态分析;在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学生结合财务专业知识和GPS定位技术对嘎查村进行财产清查,解决农牧区“账实不符”的历史难题。

  技术赋能始终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学院研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软件”历经3次迭代,从基础工具升级为智能管理系统,在阿拉善右旗春莉旺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将报表生成时间从7天压缩至8小时,并内置12类惠农补贴核算规则。该软件在内蒙古、甘肃的13家合作社落地,累计处理50万条数据,阿鲁科尔沁旗塔林花牧业合作社通过系统预警挽回12万元成本偏差。

  经过10余年耕耘,校地合作已从实践探索升华为制度创新。学院根据“资产分类编码”“资源性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等成果编著《乡村振兴财会人才培养指南》。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锡林郭勒盟等地运用师生设计的“财务健康指数”体系,规范合作社账务,帮助36家合作社获得3000万元惠农贷款。阿拉善盟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表示:“师生团队用Excel和专业软件20天完成阿左旗乌斯太镇全镇资产清查,效率是中介公司的两倍。”如今,这一模式已被甘肃、青海列为改革参考模板,书写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北疆答卷。

  打造“田野课堂”

  实践熔铸乡村振兴尖兵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将广袤的农牧区转化为“行走的课堂”,构建起“实践—赋能—反哺”的育人生态。10余年间,423名学生在合作社记账、资产清查等真实场景中淬炼成长。“真题真做”的历练让95%的参与学生掌握了“惠农补贴入账”“生物资产估值”等课堂难以触及的实务技能。

  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会计+信息”“会计+农业”的跨学科融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会计专业学生提出12类业务需求,计算机专业团队编写3万行代码,双方联合测试优化47次,打造出适配农牧区特色的管理系统。10余年来,会计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的涉农赛道参赛145项,获奖45项。

  与此同时,学生在合作社记账与村集体资产清查的实践场景中,直面乡村真实问题,规范盈利分配机制、处理成员退伙权益纠纷、向村民解释政策法规、协调利益分配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正如带队教师陶华副教授所言:“经历在泥土里摔打过的青春后,才懂得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如今,学院的育人模式已结出硕果。学院会计学专业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较高水平,63%的毕业生进入涉农领域,其中15名毕业生成长为旗县农牧部门财务骨干。更有多名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34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农村财务管理、村集体会计直接相关。从“课堂做题”到“田野解题”,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正以实践为犁,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犁出人才成长的沃土。

  10余年深耕,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智慧账本”破解治理难题,以“田野课堂”锻造专业人才,让校地合作的“双向奔赴”化作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如今,学院正深化“财务服务站+订单培养”长效机制,推动实践成果向制度创新转化,为农牧区输送更多“懂农业、精财务”的青春力量。在这片北疆热土上,新一代学子将继续书写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壮美篇章。

  (乔光华 张建成 石芳 张旭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校地智绘乡村 激活发展引擎 乔光华 张建成 石芳 张旭光2025-05-15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书写“专业实践+基层服务”双赢答卷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