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星期四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构建“11223”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科研平台。目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新工科教育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学院专业团队大胆实践,以创新与智能为主要目标,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创新引领: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教学体系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学院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方案设计、论证和实践检验,遵循系统工程思想,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教育教学全流程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模式,即: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关键目标,依托智慧教育综合平台这一技术平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和课内课外双层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构建在校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和在岗岗位胜任力评价机制两种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打造课程目标持续改进闭环(课程层面)、毕业要求持续改进闭环(专业层面)和培养目标持续改进闭环(社会层面)3个培养质量持续提升闭环,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统实施。

  智能驱动:提升实战化教学水平

  在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模式中,智能驱动被视为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举措。学院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智慧教育综合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实践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综合平台自身建设的项目资源,构建“专属平台+优质线上资源”的网络教学支撑体系,探索实践了课内课外双层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智能驱动有力支撑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学院通过引入智能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措施,成功营造了注重实践、贴近实际、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学习支持。

  创新培养路径: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将学生4年的课程学习进行划分,针对专业核心能力达成,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群,即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软件开发课程群、计算机视觉技术课程群、网络安全课程群、网络工程技术课程群等。以课内实验、项目训练为基础,以“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以行业“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为教辅,突出解决复杂计算机类工程问题能力的内在逻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内在规律,打通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支撑—反馈”闭环。由此,达到加强课程间关联、强化系统能力、提高评价反馈时效性的目的。

  持续迭代升级:协同创新共育时代人才

  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持续优化与改进。为了确保培养模式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系统思维打造协同育人和共建机制。学院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计算机类工程问题能力,遵循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能力指标体系,按照能力养成内在逻辑,对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并将其融入培养方案。同时,推进校企融合发展,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和沉浸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能力。

  以工程思维构建数据分析与反馈机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成绩表现、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学院能够准确识别出培养模式中的强项和弱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计算机类竞赛奖2000余项;二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学院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多年稳居学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其职业发展也展现出良好前景;三是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别荣誉称号,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李成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构建“11223”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李成友2025-05-15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