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学校工科背景以及所在城市的工业特色,持续推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在经管类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基于工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工程6个经管类本科专业,引入学校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工科优势学科资源,以“新经管+新工科”融合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基于数智化职业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画像”,探索“数智化+经管”的跨界融合育人新路径,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的“懂业务、精技术、擅分析、会管理”的应用型数智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奏响课程思政“交响乐” 学院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着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梳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技术伦理+商业伦理+职业伦理”“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点—线—面—体”的递进式设计,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坚持数据加持,实施专业优化工程 学院按照“三维交叉”(经+管、工+经管、医+管)发展新兴专业、交叉专业的思路,推进“三维交叉、多元协同”的交叉融通模式。通过对智慧物流、新能源汽车以及跨境电商领域企业进行深度调研,搭建以“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主体、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现代数字商贸专业群,完成以工商管理为核心的“跨学科+”模式专业布局。学院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经管类专业新方向,推动5个传统经管类专业的升级改造,设置大数据营销、数智化财务、大数据会计、数字贸易、智慧物流等新兴交叉专业方向。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数据运营与管理”微专业,备案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停招传统单一学科导向的市场营销、金融学等6个专业。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以经济学、财务管理等4个经管类专业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进行全面优化升级,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学院深化政产教学研融合发展,搭建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跨校内校外“四跨界”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大数据实验室等经管实验平台,推进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学院、柳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柳州市绿色金融研究院等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社会服务平台。 强化交叉融合,实施课程提质工程 学院推进课程体系数智化重构、教材数智化改造、教学模式数智化赋能,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知识宽度、知识深度两个维度,形成以“学科本位+技术发展”融合促进的“平台+模块”“通识共享、专业分立、综合互选”的渐进式课程体系。基于“大而通”的框架,6个专业同步开设“微(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的专业基础平台课,横向贯通促进学生“经管基础知识+数据技术素养”相融合。按照“专而精”的理念,以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5—6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2—3门面向不同经管类专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交叉课程,搭建学院专业群内各专业互选和分享的项目实践模块课程。 学院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教育模块课、学科交叉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新建配套教材或数智化改造升级原有教材,建设集音乐、影视、图片、文字、网络、动画等于一体的富媒体教学资源。以问题导向推进研究型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动式教学。 强化赛训融合,构建进阶式实训教学体系 学院将学科竞赛和专业实训作为数智化“新经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AI工具及智慧教室,实施设计“4+4”训赛用实践体系,即“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实训”的“四进阶”实训体系和“院—校—区—国”的“四层次”竞赛实践,推动“真数据、真模型、真场景”的实践训练。以赛促训,提升专业实训效果。布局“一专多赛”学科竞赛体系,鼓励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11项学科竞赛。低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工程基础实验实习、专业社会调查等实训课,增强学生对数理分析、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流程的感性认知。高年级聚焦核心数智技术原理在商业场景下的应用解析,开设“创新与创业综合实践”“大数据技术分析与决策支持”等课程。 学院坚持以训推赛,提高学科竞赛水平。建立一批竞赛导向的专业实训项目,引导教师将竞赛项目引入专业实训教学,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增强具体问题的场景性和真实性。建设“广西科技大学&京东电商一体化实训中心”,连续4年完成实训项目。 紧扣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系统 学院明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规范,健全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管理基本流程。依托“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学生”的“四级”教学质量监督主体,落实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开展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为主要内容的“三种检查”,推动常规性检查与临时性抽查、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反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学质量督导制与教学信息反馈制“四结合”的教学质量运行体系。 学院学生数字技能显著增强,直接受益的本科学生达到3800余人。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180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自治区金奖1项、银奖6项、铜奖6项,制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3项;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正大杯”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赛事中获自治区级及以上奖项145项。围绕数智化方向,学生累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233篇,其中14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此外,学生还考取了数据分析师等多项专业资格证书,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院连续4年开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社会经济调查等实践活动,其中“电商直播培训”乡村振兴促进团获评全国重点项目。 (关勇军 廖霄梅 莫勤德 边国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