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时代浪潮中,地方高校如何依托地域优秀文化与产业资源,构建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在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艺商融合 三创六通”的培养理念,实现艺术教育与商业思维、创意实践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 理念建构 从文化根脉到时代需求 (一)文化根基:永嘉学派“经世致用”思想的现代转化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形成于温州的重要学术流派,主张“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与功利统一。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将这一思想转化为“艺商融合”的核心办学理念,提出“三创六通”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创意、创新、创业,使学生能够在文创产业中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转化,这种理念赋予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价值。 (二)时代定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通过调研发现,现有传媒与艺术人才培养存在“艺术与商业脱节、创意与实践分离”的问题。为此,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构建了“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培养体系,以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对接现代服务业,以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专业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如轻工时尚、国潮文创)发展,形成“靶向培养、精准输出”的育人格局。 实践路径 “六通”体系构建立体化培养模式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核心,制定“六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六大路径实现培养目标。 (一)专业通产业:动态适配地方产业需求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建立“专业随产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针对温州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需求,工艺美术专业聚焦“时尚非遗设计”,与瓯窑、木雕等传统工艺企业合作,开发国潮文创产品。目前,7个本科专业均与现代服务业或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形成“一专业一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模式。 (二)课堂通项目:推行“做中学”的项目化教学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学科竞赛、社会服务课题引入课堂,构建“项目驱动—任务分解—成果转化”的教学流程。例如,在“刘伯温文创设计奖”工作坊中,学生挖掘文成县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出一系列文旅产品,推动地方文化IP商业化。近3年,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在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三)课内通课外:构建“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整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训资源,打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战”的三级实践体系。校内建成“6坊、2厅、18室”的实践实验教学区,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创意孵化、技术研发的“一站式”平台;校外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众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开展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形成“实践育人+社会服务”的双重效应。 (四)学生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精准培养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团队,校内导师侧重专业理论指导,企业导师传授实战经验。目前,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拥有浙江省高层次领军人才2名、温州市领军人才2名,聘请大量客座教授,形成“大师引领、‘双师’协同”的师资格局。“时尚非遗设计工作室”“新媒体创意与制作工作室”等工作室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实现“师生同频、产教共振”。 (五)艺术通技术: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 面对数字技术对文创产业的重塑趋势,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强化“艺术+技术”跨学科培养,增设“数字建模”“VR设计”“AI辅助设计”等课程,建设“数字艺术实验中心”“时尚智造实验中心”。环境设计专业运用BIM技术进行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利用AR技术实现互动广告,技术赋能使艺术创作从“手工时代”迈向“数字时代”,提升学生在科技语境下的创意实现能力。 (六)成果通商业:搭建“创意—孵化—转化”产业链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注重创意成果的商业化落地,在校内设立创业孵化区,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扶持等服务;与温州时尚设计智造中心等机构合作,举办“设计营商周”“创意市集”,搭建校企对接平台;鼓励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乡村振兴”等大赛,部分获奖项目已注册公司并实现盈利。近5年,学院毕业生有85人创业,形成“创意成果向商业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 成效凸显 从人才培养到社会价值实现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考研率与海外深造率逐年攀升,一批批优秀校友在世界名校继续深造;众多校友创办文化创意、传媒科技等类企业,成为行业骨干。以崔佳媛为代表的多名学生荣获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等奖项并实现量产,生动彰显了“三创六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产教融合形成示范效应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与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共建“温州手工艺(产业)学院”,探索“产业学院+专业群”模式,入选温州市首批本科教学创新团队;温州商学院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学院,取得良好育人效果,成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 (三)社会服务彰显责任担当 通过“设计扶贫”“非遗进校园”等项目,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师生为文成、永嘉等山区县设计农产品包装、非遗文创产品,直接带动当地经济增收;承接“温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刘伯温文创设计奖”等活动,推动地域优秀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相关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形成“高校智力赋能地方发展”的特色路径。 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通过挖掘地域优秀文化资源、对接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艺商融合 三创六通”模式不仅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将继续深耕“艺商融合”土壤,培育更多“创意有深度、创新有力度、创业有温度”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贾洪瑞 吴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