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产业为要”的理念,聚焦广西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趋势,汇聚高校、企业优势资源,依托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平台,创新“知名高校+地方院校+行业头部企业”协同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成功培育出一批具备突出创新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卓越人才。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效整合了知识创新、区域适配与技术转化的核心优势,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贯通、协同发展的良性闭环,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校校合作推进科教融合,构建多元育人新生态 学校秉持“人才共用、技术共研、平台共建、课程共担、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与知名高校实行师资互聘,遴选兼职博导、联合培养博士生、建设专家库,并组织教师到“双一流”高校访学,畅通校际人才交流渠道,共建教学科研团队和导师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拥有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优势,积极引导教师将合作科研课题、项目、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汽车等相关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理论知识引入培养环节。选送研究生到北京理工大学等行业领军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研学交流,参与高校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等项目。通过实战化项目锻炼,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鉴于汽车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成本高、内容更新快、实战性强等特点,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优势,构建“教研功能兼具、虚实手段结合、校企资源共享、专业产业对接”的创新研究平台——新能源汽车制造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主要建设方,由学校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参与共建企业主要领导组成创新研究院理事会,理事会统筹推进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协调各方关系,聚集优势资源。创新研究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院长具体负责推进创新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创新研究院定期发布项目清单,鼓励“校校企”联合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采用“企业出题—研究院选题—导师接题—研究生解题”的模式,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创新研究院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设备与人力资源,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课题、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建设研究生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校校企”联合培养成效凸显,实现新突破 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借助“校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量质双突破,达成了产教全链贯通的跨越式发展。研究生重大专项攻关能力跃升,近年来联合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4项,攻克工程机械高效节能、氢燃料电池卡车开发等关键技术,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自治区级科技奖励30项。学科竞赛成果突出,研究生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372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近100项,占比达26%,位列2024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年度贡献力和规模贡献力TOP100的第86位与第62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多名毕业生考取“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考取人数较联合培养模式实施之前增长幅度明显。硬科技孵化生态成形,孵化“智能车辆底盘设计”等领域科技企业8家,其中3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营收突破1.2亿元;研究生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模块、智能质检平台等成果转化率达47%,技术许可收入超700万元。 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依托“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同时产学研成果也反哺教学,教学案例库中70%的内容源自企业真实项目,真正实现“产业需求进课堂、科研成果进教材”;另一方面,校企联合攻关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助力柳州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助推区域工业向“新四化”转型。通过试点,广西科技大学探索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校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新机制,并在全校所有学位点推广,成功打造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广西科技大学模式”。 (刘宝臣 廖志高 孙有平 叶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