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上,我的掌心沁出细密的汗珠。大屏幕上“李大钊与新时代青年”的标题在光影中微微颤动,台下30余双眼睛正专注地看着我。这一刻,记忆突然被拉回12年前那个蹲在洗脚盆前手足无措的小女孩——原来思政教育的种子,早已在时光长河中悄然生根发芽。 小学四年级,老师布置了感恩作业——给父母洗脚。用小手捧起妈妈干裂的双脚轻轻放入水中,当温热的水流漫过母亲粗糙的脚背,她眼角的细纹在氤氲水汽中逐渐舒展,那一刻我顿悟,孝心不是表演任务,而是生命之间最本真的温度传递。 大学,思政课堂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主动报名演讲李大钊先生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英勇就义的伟大一生,讲述他“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担当。当百年前滚烫的文字与当代青年的使命共振,我终于明白,思政教育不是道德规训,而是让历史的星火引燃现实的精神共鸣,是在时代浪潮中校准人生坐标的导航仪,帮助我们遇见更丰盈的生命形态。 回望来路,我不禁进一步思考,自己心中的思政课是什么样的? 期待思政课能打破教室的物理边界,让我们置身于智慧生态。数智技术形成虚实交融、人机协同的新范式,能使我们的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在动态交互中实现深度融合。 盼望思政课教学模式革新,构建“双循环”育人格局。教师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主动建构者。打造跨学科、校际、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师生共创、校际联动、城乡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我们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能结识更多同伴,体验乡村生活和教育实践,并为乡村贡献力量。 期冀思政课改变评价模式,建立发展性评估体系。构建包含行为数据、实践成果、创新价值的三维评价模型,实现从结果评价向成长赋能转型。我们也许就在评价牵引下,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