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发布《解锁高质量教学》报告。经合组织提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质量依然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整体发展的关键校内因素。为此,报告探讨了高质量教学的五个关键教学目标以及教师为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做法,同时深化对教学实践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报告指出,教学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活动。教师需在资源有限、时间紧张、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境中灵活应对各类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又要具备创造力、适应性和响应能力。高质量教学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生命线”,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报告聚焦的五个关键教学目标包括:确保认知参与、打造高质量学科内容、提供社会情感支持、促进课堂互动、运用形成性评估和反馈。 确保认知参与。经合组织认为,认知参与是指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理解复杂概念或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非结构化问题过程中,能够持续投入精力并不懈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确保挑战水平适当、情境与现实联系、亲身体验感知、运用多种方法与表现形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认知参与难以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在支持和拓展学生思维方面灵活调整自身角色,在提供支架支持与拓展思维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关注学生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打造高质量学科内容。报告提出,高质量的学科内容不仅包括对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准确呈现,还包括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所传授内容准确、连贯,并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反思学科本质,实现对学科的深度理解。要实现该目标,教师面临的挑战并不少,既要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需要不断拓展学生对学科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认知,确保学生构建起坚实、持久、深入的学科理解框架。 提供社会情感支持。社会情感支持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支持性课堂氛围和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师生关系,推动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教师需教导学生社会情感技能,并为学生提供积极练习这些技能的机会。社会情感学习是一个近年来受到全球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领域,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社会情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促进课堂互动。报告认为,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组织小组合作、引导全班讨论等方式,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互动。实现该目标的技巧在于,教师需在教学伊始就建立清晰明确的课堂规则,在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之间取得平衡,同时确保每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都拥有公平参与和积极表达的机会。 运用形成性评估和反馈。形成性评价和反馈是一项持续性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设定学习目标、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提供反馈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助力学生学业水平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不同练习的最佳时机,满足大型和多样化课堂中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同时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经合组织对40个国家150多所学校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显示,某些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课堂互动和形成性评估的实证证据最为充分,而关于认知参与、高质量学科内容和社会情感支持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原因在于这些领域的概念界定和测量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哪些实践方法有效、为什么有效、对谁有效和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实践最有影响力。 此外,经合组织还提出,教师教学还面临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教师及时获取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还需具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解读能力,并对既有教学习惯进行反思和调整。未来应更多关注教学实践产生作用的机制,促进专业经验与科学研究之间建立良性互动。 经合组织认为,探究教学复杂性的核心目标,在于赋能每名教师实现高质量教学。部分教学实践如确保适当挑战水平、促进亲身体验比设定学习目标更难实施,这些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当然,高质量教学并不只是教师的责任。班级规模、课程设计和校园氛围营造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能否有效实施特定教学策略。校长和学校管理者在协调这些条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发挥专业所长的教学生态。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教育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