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学校的安全稳定则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与保障。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探索高校安全工作新路径,全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为学校的高质量安全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地方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三个一”责任体系,一以贯之打通安全责任全链条 坚持“一盘棋”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学校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学校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一盘棋”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责任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互通”的安全工作新局面。 落实安全责任“一张网”。制定实施《山东科技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全面落实监管责任“横到边”,细化主体责任“纵到底”,将安全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推动安全管理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学校治理共同体,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合力。 用好量化考核“一张表”。制定实施《安全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安全责任从“模糊定性”向“精准定量”转变,在山东省高校中率先实施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形成“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落实有动力”的良性机制,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 夯实“三防”基础建设,智慧赋能织密风险防控网络 强化人防核心,建强专业队伍。学校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安全管理队伍,涵盖应急处突、学生志愿者、特种岗位及外聘安保力量,通过常态化培训演练、监督考核和技能竞赛,不断提升队伍实战能力。同时,建立评先树优机制,树立典型标杆,激发队伍积极性,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筑牢物防基础,提升安全防线。建设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高校警务室,开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展青岛市首家高校一码通工作,实现了数据信息与公安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完善微型消防站、校园警务室、应急指挥中心等基础设施。在重点区域安装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建设消防可视化平台,集成14092个消防点位报警信息,实现烟感、应急指示、消防水压、可燃气体探测等“一点报警,四级联动”。 强化技防支撑,构建智慧安防。依托应急指挥中心中枢平台,整合消防可视化系统、“校园天眼”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安全隐患随手拍”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监控数据一屏统览、突发事件秒级响应、处置力量精准调度,构建起了“无人机空中巡查+地面巡逻+网格员值守”的立体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突效能,实现各类安全要素全天候、全覆盖动态管控。 管理与服务双向融合,构建共生共治的安全育人生态 坚持将安全管理与人文服务深度融合,以文化浸润促理念认同,以机制创新促效能升级,推动师生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共建”,实现安全治理与育人成效的同频共振。 深化安全文化浸润,厚植师生共治根基。安全文化是校园安全的精神支柱。按照“微空间”与“沉浸感”两大原则建立“山东科技大学安全教育基地”,融合国家安全、防毒禁毒、应急救护等10个安全模块,为师生提供安全培训、实景体验等服务。同时,开发“大学生应急生存教育”在线课程,推动安全知识进教材、进课堂。组建“学生安管会”学生安全组织,建设“平安山科”微信公众号,在各类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不断提升,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治理新格局。 创新校地协同服务,打造安全治理共同体。校地协同是提升校园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植“大安全”管理服务理念,与属地公安、消防、边检等部门开展党建共建,打造“嵙盾”党建服务品牌,以党建为引领,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安全教育与宣传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构建“风险联防、隐患联治、应急联动”的校地协同机制。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及时化解风险隐患。校内各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将安全宣教与心理健康辅导、网络文明引导等深度融合,做到“隐患预警前置化、诉求响应即时化、矛盾化解温情化”,以有温度的服务筑牢安全稳定防线。 近年来,学校安全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学校三次获得山东省教育部门“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两次获得山东省公安部门“维稳安保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誉称号,一次获评山东省公安部门“集体二等功”。 未来,山东科技大学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奋力开创学校安全工作新局面,为地方安全稳定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申玉三 陈浩 丁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