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星期三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唤醒·驱动·转型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当前,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三新”改革浪潮,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紧扣新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以促进教学与教研良性互动为切入点,重构管理机制、优化教研流程、强化数据诊断、加强文化引领,成功构建了“教·研”“双螺”驱动的教师成长体系,有效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同频共振的创新之路,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构机制,激发教师成长活力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教研。学校原有的教研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处兼管,其“上传下达”的功能较为单一,驱动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学校以“行政与学术分设”为突破口,将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如招生、考试等)与学术性工作(如教育科研、教师发展等)分离,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专门负责学术性工作。这一举措既减轻了教务处的管理负担,又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每学期,教师发展中心都会精心制定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并协同教务处确保制度有效落地,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同时,教师发展中心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划分教研组的架构,转而按功能拆分为不同的项目组,构建起“书记校长(牵头)—教师发展中心(管理)—教研项目组(执行)”的三级扁平化运行机制,使得教研指令能够直达一线,有效减少了重复性劳动,提升了教研效率。

  目前,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下设常规管理、质量提升、课程研究、科研文案四大项目组。各项目组打破年级界限,按需吸纳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牵头攻坚教学难点,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科研实践,两者相互配合,不仅让教研效率大幅提高,还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使更多教师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走上了专业成长快车道。

  “双螺”共进,激发教师成长潜能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使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蜀龙学校在捋顺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系统性重塑教研流程,创建了教师“双螺”共进的发展模式,让教研相长真正从理想照进现实。

  横向上开展学科研究,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各学科备课组跳出传统“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思维定式,将研究重心转向“学什么”和“怎么学”,从学生视角出发,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先确定预期结果,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然后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体验,真正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习”的难题。以语文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明确学生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再设计驱动性问题与评价标准,随后规划教学活动。这种以学生理解力为导向的备课模式,推动课堂从知识灌输转向深度学习。

  纵向上组织项目组教研,教与研双管齐下。学校设立四大项目组,分别聚焦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开发与资源整合、科研成果撰写。这本质上是对教学实践各环节的纵向分解,有效覆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教师可根据工作需要,自主选择加入相应项目组,聚焦痛点开展主题式教研,协同探索解决方案。例如,质量提升项目组部分教师被“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所困扰,通过不断研讨、尝试、改进,迭代出一套实用的分层作业设计模板,不仅解决了自身问题,还有效推动了学校整体作业设计水平再上新台阶。

  数据诊断,突破教师成长瓶颈

  2020年,蜀龙学校步入发展瓶颈期。为进一步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提升课堂效率偏低,促进科研成果增长,学校选择以数据诊断为抓手,为教师队伍精准“画像”,因人施策。

  例如,在2023年11月,学校开展了一场覆盖87名教师的系统性诊断。学校邀请42名市级、区级教研员及名优教师组成21个工作组,通过观课、听汇报、查资料、双向访谈、量化打分等方式,从“师德信念、综合育人、教学实践、教育科研、自主发展、辐射引领”六大维度,对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进行“全身体检”。诊断结果显示,青年教师群体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活跃,但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薄弱,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浮于表面;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却普遍面临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创新后劲乏力。基于此,学校打出“组合拳”:为青年教师定制“青蓝工程”,由名优教师“一对一”带教,聚焦课堂创新与新课标落地,通过“同课异构”“微格教学”等实战演练,加速其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针对成熟期教师,启动“二次成长计划”,通过跨学科研修、课题攻坚、名校跟岗等方式,推动其突破专业瓶颈。

  近年来,学校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进数据诊断的智能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了数据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近两年,学校市区两级名优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新增25人。

  文化浸润,厚植教师成长沃土

  教师的发展,既需要制度的推动、团队的引领,也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作为一所建校10年的年轻学校,蜀龙中学始终将“和合共进,养正求真”的办学理念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通过重构评价体系、搭建交流分享平台、树立身边榜样等多重举措,成功激发了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双螺”共进的文化自觉,营造出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此外,学校还注重将人文关怀细腻地融入管理细节。在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中,行政干部主动谦让名额,确保荣誉更多地向一线教师倾斜;每逢国际劳动妇女节、教师节等特殊时刻,学校都会精心策划如“快闪献花”“成长故事分享会”等温馨活动,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深切感受到职业的温暖与尊严。这些细微之举,如春风化雨,进一步巩固了学校以“和”文化为导向的教研生态发展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教·研”“双螺”驱动,蜀龙学校不仅锻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更实现了育人质量的跨越式提升。站在新起点,学校将继续深化“教·研”“双螺”驱动模式,探索数字化教研、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新路径,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更多智慧与活力。(严德俊 谢洪梅 刘晶)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唤醒·驱动·转型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 严德俊 谢洪梅 刘晶2025-04-23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2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