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建湖高中”)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县域普通高中,以《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指导,聚焦科学教育支点,协同发力,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了具有建湖高中特色的科学教育模式。 党建引领:为科学教育提供强大动力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湖高中以“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开展“亮身份、明职责、作表率、比贡献”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奋进精神,强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感。党员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生指导等工作,为科学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深化改革拓宽育人途径。建湖高中以深化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设立专职科学教育副校长,聘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为宏、东南大学教授杨万扣等10人组成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导—疑—测”思辨学习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导”“疑”“测”三个关键词,强化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达标意识和思辨意识,通过课堂变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课程建设:构建多元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跨学科全面育人。建湖高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学校将科学教育融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实现跨学科育人。例如,开发“科技与艺术”“科学探究与劳动实践”等跨学科课程资料48套,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普职融通”协同育人。建湖高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江苏建湖通用机场有限公司、盐城市鸿达石油机械厂、江苏正源创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强化与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协同育人,实现“普职融通”。一是聘请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来到建湖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地授课;二是组织学生赴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的电工、电子、家电、烹饪、制图、微机、报务、车工、钳工、服装工艺等实习(验)室开展职业体验。 教学方式创新:以实践为导向开展科学教育 开展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建湖高中建成并投入使用江苏省流动科技馆、江苏省科技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通用技术课程基地、江苏省“思辨性学习”课程基地、创客实验室、阅读中心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各类专业实验室达42个,为学生营造了科学教育所需要的优质教学环境。教师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近3年,有1200余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获奖。 开展项目式学习与工程实践。建湖高中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和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过程中体验沉浸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科学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 举办科普宣传活动与科学活动。建湖高中积极举办科普宣传活动,通过教室走廊、宣传栏、广播站等渠道,宣传科学家故事、科技成就和科学知识。自2018年以来,学校已经连续举办8届校园“科创节”,为学生提供展示科学才华的平台。学校定期邀请科学家进校园,中国科学院教授原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高鹏等数十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来“县中讲堂”开讲。在“科创节”上展示的自制机器人、科技小发明等,激发了学校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热情。 大力建设校园科学环境。学校将科学教育融入生态乐园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百草园”生物社团的教师带领学生给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挂上科普标牌,介绍植物的属科、生长习性等知识,让花草“说话”,以物育人,以景怡人。自然资源与科学文化相结合,不仅美化了校园,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湖高中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获批江苏省科技教育课程基地、盐城市科普教育基地,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湖高中的科学教育实践也为实现“县中振兴”、推进县域普通高中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李文标 贺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