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实践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感恩无言良师(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又称“大体老师”)活动是开展医学实践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多年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充分挖掘无言良师的教育价值,通过感恩教育塑造医者仁心、服务家属传递社会温度、“无言”故事弘扬生命价值,构建起“感恩—奉献—传承”的无言良师育人生态。这种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精神培育精神的育人方式,深度服务医学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感恩——感恩教育塑造医者仁心。“我现在仍记得十几年前‘无言良师’给我上的第一课。在面对困难时他们能给我勇气,给我一种责任感。”曾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的“90后”援鄂医疗队员王奔在回忆第一堂解剖课时说。第一堂解剖课是医学生的实践起点。这堂课上,医学生在遗体上划下“第一刀”,感受到的不仅是人体结构带来的视觉震撼,更是关于生命的灵魂叩击。这种教学方式超越单纯的知识灌输,通过对生命伦理的具身认知与现实体验,使医学生自觉投入课程学习,构建起系统的医学思维框架,并促进其职业价值认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遗体时自发产生的敬畏,成为唤起医学生求知热情的最强动力,促使他们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状态。医学生是无言良师的直接受益者。北大医学部教育引导医学生在第一堂解剖课上宣读“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誓言,为无言良师献花、鞠躬、默哀、致敬,同时在清明等节日组织动员医学生诵读无言良师祭文、为无言良师撰写感言、手工制作纪念白纸花等,通过感恩教育有效激活医学生的使命感。 奉献——服务家属传递社会温度。遗体无法下葬,家属祭奠不便,这是制约遗体捐献的重要因素。十余年来,北大医学部通过“建设无言良师纪念室”“擦拭捐献者纪念盒”“陪伴服务捐献者家属祭奠”等方式,开展医学生对捐献者家属的定向志愿服务,建立起二者之间的情感联结,使北大医学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的登记捐献率从10%提升至30.8%,该项目也获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饶兴同志捐献遗体12年后,其夫人王玉莲感谢医学生多年来的陪伴,也将遗体捐献。学校医学生傅韵洁的父亲在去世前,感念于医学教育对女儿的影响,也决定成为无言良师。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家属的认可将无言良师的大爱精神转化为塑造医学生医者仁心的力量,让他们在未来奉献社会时心怀感激之情。“我将永远铭记无言良师的教诲与恩情,将这份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一名医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后说。 传承——“无言”故事弘扬生命价值。在北大医学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捐献遗体的1035位无言良师中,有中国心理学奠基人张厚粲、家族的第六位捐献者何暖暖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和对医学教育的思考。北大医学部通过建设人体解剖博物馆、组建医学生宣讲团、组织大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学、编纂《致敬无言良师感言文集》和在主流媒体宣传无言良师事迹等方式,构建起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传播矩阵,打造面向全社会的生命教育体系。在人体解剖博物馆,一名中学生看到北医老校长胡传揆“遗体不火化,骨架利教学”的遗嘱后说:“爷爷捐献身体帮医学生学习,他好伟大!”目前,北大医学部已为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四中、育英学校、北医附小等2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志愿宣讲服务,受众累计上万人次。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本文系2024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研究”[BJSZ2024ZD01]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