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以科学态度规范使用,让电子屏真正成为教学的“助手”,才能既守护学生视力健康,又拥抱教育现代化的未来 近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表示教学用电子屏使得学生们用眼疲劳现象普遍,导致视力下降,因此建议学校取消电子屏的使用。 教育信息化时代,电子屏幕已经成为教室里的标配。与黑板相比,电子屏教学的优势毋庸讳言:地理课上,洋流运动通过动态演示变得直观立体;化学实验中,微观反应在屏幕上清晰呈现……教师依靠粉笔与嘴巴解释不清楚的,有了电子屏幕就可以轻松搞定。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还能通过屏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这种突破时空限制、化抽象为具象的教学方式,提升了教育效率与公平性。 不过,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利就会有弊。由于电子屏幕的“强大”功能,不少教师用惯了后产生了依赖心理,甚至离开电子屏幕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盯着屏幕,很多家长都担心会影响视力。两相结合,家长对电子屏的吐槽和抱怨已存在多时。去年,就有深圳家长留言,建议小学生课堂教学减少使用电子屏幕时间。 其实,电子屏与黑板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共生。简而言之,电子屏可以更好地对场景进行立体呈现,而板书则可以体现出思考分析的过程,各有各的特点,需要融合使用。 电子屏是课堂改革的“助推器”,而非“洪水猛兽”。家长的担忧可以理解,但要求取消电子屏教学并非明智之举。正如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在回复中所言,配备多媒体设备是现代化教学的理念与需求,其辅助作用不可替代。若因视力担忧而全面取消,无异于放弃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红利,违背教育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家长之所以提出取消电子屏教学的建议,并非真的想“一刀切”禁止使用电子屏,而是基于目前所存在的电子屏滥用现象所发出的呼吁。 进而言之,家长对孩子视力的担忧,本质是对“过度使用”“不当使用”的焦虑,而非电子屏本身的罪过。有医学专家指出,近视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用眼习惯影响,合格电子屏在合理使用下并不会直接导致视力下降。反观现实,部分学校确实存在电子屏使用超时、亮度字体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但这恰恰说明需要“规范使用”,而不是“全面禁用”。正如各地推行的“无屏日”“素课日”,并非否定电子屏,而是通过限时、错峰使用等,让技术回归辅助定位。 面对电子屏争议风波,回应家长的关切,科学合理使用是关键。“该不该取消”无需争论,但如何用得更好却值得深思。一方面,学校应采购低蓝光、无频闪的合格设备,合理设置屏幕亮度、字体大小及观看距离,从源头减少视觉损伤;另一方面,学校要引导教师适度使用电子屏,贯彻“远大短原则”(远距离、大屏幕、短时间),并确保板书与屏幕有机结合,避免“全程放映”替代师生互动。此外,学校还要动态监管学生视力变化,落实每天户外活动、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教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在创新与传统中寻找平衡。电子屏该用还得用,切莫因噎废食。唯有以科学态度规范使用,让电子屏真正成为教学的“助手”,才能既守护学生视力健康,又拥抱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毕竟,技术的温度,从来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坚守教育的初心。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