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安部网安局消息,近日,公安网安部门侦破一起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犯罪嫌疑人胡某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非法入侵了学校某系统并获取两万余条该校学生个人信息,后利用AI技术向其中的两千余名学生发送骚扰短信。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学生对技术的滥用,更折射出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社会的今天,技术伦理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如何让“科技向善”从口号变为行动准则,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必须直面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面性在年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鲜明。作为与技术共生的一代,大学生对AI工具的高频使用催生了无数创新实践,却也暗藏伦理失范的风险。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与法治意识的相对滞后,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技术认知的偏差。个别大学生认为技术无所不能,数据信息窃取等只是普通的技术操作,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权利边界与社会责任。这种割裂若不被正视,技术越前沿,其潜在的破坏力就越可能突破社会规则,并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面对技术应用的伦理风险,高校亟须构建“技术+法治”双核驱动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设技术伦理相关内容。例如,引导学生探讨隐私保护与数据采集的界限问题;在技术应用实践时,引入对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的评估,让学生从接触技术实践的起始阶段,就思考技术应用在可行性与合理性方面的问题。 法律对技术犯罪的“零容忍”态度是守护伦理底线的最后屏障。技术本身的中立性不能成为开脱罪责的理由,相反,掌握先进技术者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司法机关严格惩处违法违规行为,这既再次明确了技术领域不能触碰的红线,也有利于营造健康的行业环境。任何企图借着技术创新的名义逃避法律约束的行为,最终依然会得到法律的惩罚。建议把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协同起来,给技术应用明确划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清晰界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传授技术知识时,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守法准则。无论是课程设计的革新,还是法律意识的强化,最终目标都是让大学生明白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高深,而在于能否为人类福祉提供正向推力。唯有手握技术的年轻人既懂科技创新又明善恶边界,将法治思维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方能在创新与伦理的平衡中,让技术应用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