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时评
2025-04-23 星期三
滥用性格测试筛选求职者不可取

  据媒体报道,随着MBTI性格测试持续风靡,很多人开始通过这项测试来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项性格测试却成为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标配”,一些求职者更是因此被拒之门外。

  所谓MBTI性格测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性格分类工具。这种测试方法将个体人格分为16种类型,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的性格特征。从表面看,性格测试能帮助面试官迅速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偏好,增加对面试者的了解。然而,把这种简单化、标签化的筛选方式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既缺乏科学依据,也违背人才成长规律。

  俗话说千人千面,MBTI性格测试并不能涵盖个性不同的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个体的性格特质具有情境依赖性和动态发展性。将一时的MBTI测试结果视为“标准答案”,用人单位很可能将具备发展潜力的“璞玉”拒之门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流行的MBTI测试题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与可靠性值得商榷,且求职者在测试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人格伪装”。例如,目前市面上不乏所谓的“人格爆改”培训,网上也有不少教授求职者进行性格“美容”的分享帖。

  把性格测试作为招聘的“硬杠杠”,不仅不科学,也可能涉嫌违法。根据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履行劳动合同无关的附加条件。当性格测试异化为就业门槛,还容易形成隐性就业歧视。这增加了劳动者举证维权的制度成本,对就业公平构成了新的更大挑战。招聘测试的本质在于科学评估求职者的岗位胜任力,如果招聘单位将性格测试作为录用的“硬指标”,很可能偏离能力考核的初衷。

  相关招聘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应当明白,人才选拔的本质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人才选拔应始终坚持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不能跑偏走形变味。试图用性格“一测定乾坤”的做法,看似能提高人才筛选效率,但暗藏隐患。回归能力考察本位,将岗位胜任力作为评价核心,避免主观化、标签化,招聘单位才能真正选拔出适配岗位、推动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维护合法就业权益,纠正和消除就业歧视”。期待社会各方积极行动,狠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歪风,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助力求职者顺利就业。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滥用性格测试筛选求职者不可取 许君强2025-04-23 2 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