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水力发电、航运、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多重功能。近年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聚焦水利特色院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传承和弘扬水利人特有的精神品质“东深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实践,其核心是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在水利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构建“学校—专业群—专业—课程—课堂”五递进目标体系 一是以“东深精神”为核心重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东深精神”转化为“政治品格塑造、价值取向引导、职业素养培育、发展动能激活”的育人理念,推动水利类专业将“工程伦理”“生态责任”“科技创新”等行业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专业群创新“价值—技术”双螺旋的融合机制。在价值引领层面,通过“东深精神”丰富内涵建立工程案例库,并构建职业素养指标矩阵;在技术实现层面,创新“工程项目全周期伴随式”教学法,开发工程伦理决策沙盘系统,并设立技术攻关工作坊,将“东深精神”融入现代工程技术攻关;在机制保障层面,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双维度评价体系及精神基因图谱数字化平台,确保价值与技术双螺旋融合。 三是专业实施“基因解构—场景重构—标准转化”一体化的建设策略。以“东深精神”为切入点,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拆解专业标准,构建“核心能力+思政要素”的映射矩阵;重构教学场景,强化职业信仰实训,打造沉浸式育人环境;研制“专业+思政”评价标准,将“东深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可观测的教学评价指标。 四是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模块教学流程。将专业群提炼的思政要素转化为“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理念、创新思维”的课程模块;开发活页式教材,每个模块设置“工程现场导入—价值冲突辨析—技术方案优化—伦理决策验证”教学流程;创建“标准+弹性”的课程资源生成机制,研制典型思政场景的课程图谱,配套建设可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包。 五是打造“沉浸式+项目制”教学模式。运用数智化手段,应用东深工程决策仿真系统等,创设“生态红线VS工程效益”等典型情境,打造多元教学场景,将水利工程项目的思政元素具象化,同时以“环流域行走思政课”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构建“分渠定向—引灌涵育—监测反馈”的滴灌式育人路径 以“东深精神”为核心,构建“分渠定向—引灌涵育—监测反馈”的滴灌式育人路径,职业行为画像分析系统精准定向,“课程思政、实践平台、校园文化、网络矩阵”四维协同,推动“五育”与水利职业能力深度融合,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责任等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素养提升曲线动态反馈,培育具有“东深基因”的新时代水利工匠。 一是课程思政渗透。开发“现代水利工程与家国情怀”等多门课程,以“东深精神”为主线贯穿“五育”体系。建立“工程伦理—行业精神—湾区发展”三级课程思政框架,将“五育”目标分解为37个可观测的育人质量控制点,形成覆盖专业课程的全要素思政元素。 二是实践平台强化。建设东深工程数字孪生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创新实践基地等12个育人平台。借助历史角色扮演、智能技术演算等虚实结合场景,引导学生在破解工程难题中感悟“东深精神”,实现技能提升与职业素养共生发展。 三是校园文化浸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以东深供水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为课堂,组织现场教学200余场次。通过工程现场的情境教学、建设者口述史访谈,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专业使命,实现专业与价值认同共进。 四是网络矩阵赋能。建设“水润湾区”智慧思政云平台,开发VR党史水情馆、工程伦理数字馆等特色资源库。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水利发展史中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精神地标,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 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东深精神”的长期实践中,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获得时代楷模群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国家级别荣誉数十项。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等先进典型,毕业生中有46人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李艳娥 欧阳莎 邓思敏 晏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