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处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教育数字化战略新需求,玉林师范学院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技术变革,依托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算法推荐视域下‘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引导路径研究”,把“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 建立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目标方向 学校积极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目标,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2025年3月4日,学校党委书记李清先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一次集中学习(扩大)会上强调,广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必然性,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变革,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领导及校属各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自治区教育部门举办的人工智能教育专题讲座。学校领导带队参加第五届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研讨会。2025年3月4日,学校组织全校处级及以上干部专题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授闭吕庆以“人工智能基础与大模型应用”为主题,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与思维逻辑,讲解大模型技术、高校本地部署DeepSeek大模型、AIGC应用与实践以及智能体开发等前沿领域知识。 应该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为此,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伟中深入学校教育技术中心进行专项调研,并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融合等方面提出要增强前沿意识、盘活基础资源、制定应对策略、优化网络支撑、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开展算力保障合作等,让人工智能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学校智能招生问答系统已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在志愿填报、招生政策、校园生活上为莘莘学子和家长们提供更精准、更智能、更暖心的解答。 强化课程建设 丰富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 算法推荐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形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行动。在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的热潮中,学校牢牢抓住教育的本质,着力培育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人。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方面,学校通过博雅大讲坛、“红数林”讲坛、人工智能(AI)应用技术专题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系列主题讲座。如黄添林高级工程师的“AI大模型时代和DeepSeek大模型及其应用实践”、丁小军副教授的“新人工智能时代”、陈健文副教授的“人工智能的探索之旅”、梁勇强教授的“人工智能联结主义学派的起源与发展”等。此外,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精心打造微专业培养体系,开设“AI大模型入门与基础工具”“AI大模型基础与前沿”“AI智能办公与高效创作”“AI智能学习基础”“AI实战应用场景”等课程。在与学生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语言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高阶思维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调整专业设置 发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优势 学校根据广西教育部门《关于做好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桂教高教〔2024〕34号)有关规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快调整专业布局,通过整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在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实践基地、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均具备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办学的良好基础上,推进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率先按程序对专业设置材料进行审议,同意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拟定2025年开始对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者兼招。同时,学校在2025年微专业建设中,新增AI大模型应用微专业,设置学制一年,共两个学期,每学期面向在校生拟招收50至100人。 培育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增设人工智能专业不仅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也符合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广西“人工智能+”部署要求。同时,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立足桂东南,服务广西,面向全国,抓住“中国制造2025”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培养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及广西人工智能发展所需重点方向,整合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涵盖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内的专业团队,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整合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科研成果。在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基于嵌入技术的推荐算法”项目荣获2024年八桂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于生物芯片PCR技术的猪疾病诊断和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荣获2024年八桂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这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实力。 完善平台建设 搭建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有力载体 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与科研资源,联合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自2017年起,学校与玉林市携手共建玉林市大数据研究院,此后又获批玉林市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荣获数字广西建设优秀成果奖,成功入选第二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重点支撑平台名单。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玉林市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玉林师院—陆川县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等多个人工智能平台相继在学校揭牌。 注重项目实践 打造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路径 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连续两年成功承办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通过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协同建立师资体系、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协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及协同监督教学质量等措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各学院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得国家级别奖项50余项,其中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3项;区级奖项400余项,区级及以上获奖人数超过1500人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把握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方向、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