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设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创新团队为先锋,坚持“四个引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团队建设之路,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育人楷模引领 筑牢师德师风根基 智能制造系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少坤教授为榜样,通过开展“好老师、大先生”专题研讨、座谈会等活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分享对师德师风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确保楷模引领作用的长效发挥,智能制造系健全楷模引领制度。其中,《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采用公开课堂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规范教学行为;通过“传帮带”指导机制,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承,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使良好师德师风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此外,智能制造系还制定了完善的考评体系,对教师参与师德师风活动的情况、日常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教学名师引领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智能制造系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李建朝教授的引领下,多举措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一,开展教研活动,拓宽教学视野。组建以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为引领的教师创新团队,定期组织课程建设等教研沙龙以及企业自动化生产项目实施交流活动,教师们围绕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前沿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认知能力。 第二,依托项目指导,优化课程设计。针对智能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企业真实项目,实施校企“双导师引领”。从项目方案设计、目标确定到教学设计环节的精心设置、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再到全过程评价指标的制定,“双导师”分层次、“一对一”地对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第三,推进资源建设,助力教学创新。“双导师”采用“三步走”策略,即设计教材目录、确定编写体例、重构教材内容和建设数字资源。教师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教学实践和企业需求,编写了一系列高质量教材,建设丰富多样的数字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 名匠引领 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为提升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智能制造系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创新团队依托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韩开生创新工作室,聚焦精密复杂零部件的造型设计、加工工艺改进、高精度测量和控制等技术领域,为教师们提供了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平台。 “师徒结对”“名匠带徒”是团队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方式,韩开生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手把手传授技术技能。同时,形成了“工作室+师徒+企业技术问题”可持续的传承机制,充分发挥“攻关、传艺、创新、交流”的作用,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众多技术难题,还强化了高技能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人才引领 教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活力 智能制造系以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为团队带头人,聚焦制造业领域机器视觉关键技术,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围绕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需求,共同研发服务机器人目标跟踪、机器人控制等关键技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技术瓶颈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攻克了一系列科研难题。 同时,企业和团队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案例,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这种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形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改革运行机制,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智能制造系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创新团队立项为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同时,建成了国家级别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2门以及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智能制造系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模式识别应用技术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智能制造系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创新团队通过坚持“四个引领”,成功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未来,智能制造系将继续深化团队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王丽佳 李建朝 刘爽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