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星期三
赣南师范大学
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赣南师范大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产教融合换空间、科教融汇换赛道、借力发展换时间、机制改革换资源”的“四换”理念,通过实施“543”体系建设和“464”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建设。

  打破壁垒,以“工程范式”重塑育人体系

  “工程范式”是注重科学、人文、工程科技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融合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系统工程思维与实践创新性。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以为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为总目标,打破壁垒构筑“543”育人体系,实施“464”行动计划。系统化、工程化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科研团队、科学研究等方面创新改革,并形成特色范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543”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精品通识课程体系、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特色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和精品第二课堂实践体系五大课程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实训平台、技术物理实训平台、材料化工实训平台、文工结合实训平台四大实训平台。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三大人才培养模式。

  ——“464”行动计划:实施交叉学科群行动、重大成果培育行动、科研团队培育行动、人才引培行动四大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专业、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工程化赋能专业、工程化赋能教师教育、智能制造赋能学科、国际化赋能教学六大升级赋能行动计划。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成果孵化转化机制改革、绩效分配机制改革、社会资金合作机制改革四大机制改革行动计划。

  创新实践,以“工程范式”激发改革效能

  “工程化”编织学科经纬之网。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有助于高校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制定了《赣南师范大学学科振兴行动计划(2025—2030年)》,聚焦“跨界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壁垒,构建了以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园艺全产业链、教育美学三大交叉学科群为基础的“3+X”交叉学科群,以交叉学科培育潜力发展学科,鼓励支持各学科面向需求交叉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工程化”开启“熔炉式”模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匹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学校通过加强新工科建设,系统推进理工结合,智慧农业、文工交叉,更加突出优势特色。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四新”专业建设。通过“进企办学”“引企入校”,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尝试开设基础理工实验班,通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推进本硕博连读培养。聚焦工程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构复杂系统并分析抽取知识模型的能力,“熔炉式”培养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工程化”点燃专业智能火炬。数智化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通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探索建立“十个案例”,切实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通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探索形成“一专业一课程”,切实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推动智能制造赋能学科,建设学校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科教融汇平台和成果孵化基地,探索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工程化”重构科研创新链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学校以“科研为主线,创新拓前沿”为思路,积极探索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链条,从“单兵直入”转变为“系统集成”。通过实施重大成果培育行动,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以基础研究和科技进步(发明)为系列培育重大成果。通过实施工程化科研团队培育行动,建设金字塔型团队,由学科带头人领导方向,工程技术专家和多种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组成塔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聚焦科研方向开展协同高效的研究,组建一批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助力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大力推动横向科研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竹基新材料、黄龙病防治、传感探测器、红色文化研究、阳明文化研究等科研高地。

  (陈义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陈义旺2025-04-09 赣南师范大学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